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小学在科学教学中大多遇到实验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科学教学工作。但伴随我们对科学教育工作的日趋重视,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学会排除一切困难搞好我们的科学教学。
自制教具作为教具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教具的作用,同时也因其自制性,还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具的特殊性,值得老师们一同去研究的问题。
1、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实惠、制作较简单、方便等特点,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师生用自己研制的教具、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教具的性能通过研制,师生了解,教师授课道理讲的清楚,学生操作,加深了理解,记忆深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输液器、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讲“热胀冷缩”一课中用小药瓶配饮料管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就很好;用有封口的豆奶杯稍作改进,做气体会热胀冷缩这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实验取材简单,较其他办法更利于全体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杯中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之不足而设计制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有利于实验教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研究“摆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们要花上四五节课的时间弄明白摆所具有的主要特点。而我就利用自制的教具“探究摆的秘密”,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学生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实验结论直观可视,这样既节约了实验时间,又使实验有对比性。
3、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遇到现有的器材无法完成部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的的问题。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实验或生活废料来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一课的教学,由于四季的成因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比较困难,据了解,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和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造成的,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我就利用自制教具来突破这一重难点。即:用小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泡沫在其上方插上四根铁丝,分指四个方向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调整光线的高度与地球仪一致。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始终是围绕地轴倾斜转动而且倾斜角度不变,使用时通过移动地球仪观察太阳光线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同,从而理解四季的成因是由于太阳光的直射或斜射造成地球上温度不同而形成了四季。这样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用自制教具一目了然,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了。
4、自制教具可缩短实验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短时间内随时见到实验效果。
如在教学“光与热的关系”这部分的课程时,学生需要借助温度计、在10月份前后的晴天时完成教学,否则就达不到预想的结果。我借助“探究光热关系演示器”,来探究光和热的关系,探究在光源照射下物体吸热性质和物体受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时的吸热能力,完全摆脱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自制教具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自制教具来源于生活、贴进生活,具有较强的新奇性,能有效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小制作,能促使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并能通过再制作把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
如:教完《电磁铁》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切断电源后磁性小时”以及“电磁铁同样存在南北两极,同性磁极互相排斥,异性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可制作许多有趣的玩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电磁原理。
又如:在学完《声音》单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强弱、高低之后,鼓励学生使用塑料管制作“排萧”,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究、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声音特性
自制教具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化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为形象、简单、容易接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利于孩子气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上一篇:尽力而为还不够
下一篇:借助电子白板,唤醒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