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标准答案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主题 政协 世博会 记者会 民意 蚂蚁庄园 成语 故事 | 时间:2023-11-12 17:53 | 人浏览

【答案】打造高效课堂之预习环节探究

打造高效课堂之预习环节探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所谓“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多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所以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在课堂上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令人满意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自学习惯,导致老师布置的适量作业也不能完成。针对此种不良状况,我们尝试了让学生预习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语文预习单纯的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这样的预习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预习还必须明确一些预习的方式和方法。为此,我们在指导预习时,做了以下尝试:
  1、预习作者资料和作品写作背景。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每次遇到新课文首先要查作者、查背景。这些信息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除了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助学书籍外,互联网也是学生可利用的重要手段。上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可视学生准备资料完整性,给予适当的补充。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课时为例,要求学生搜集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搜集有关描写春的名诗名句、名家名篇,了解江南春天的特点等等。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这些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果。
2、解决文中生字词。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大量生字词充斥的文章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课前学生在通读全文时,除了课文中已有的注解外,我们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重点画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读音的字,然后查工具书解决,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自我理解,实在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课前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认识生字词,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要求熟读课文。每次学新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至少两遍。
(以上三点主要基于对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前布置的预习任务)
4、预习要仔细阅读,以求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思考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和问题,根据课文提示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以及其他练习资料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思考这些问题:课文的提示我真正读懂了吗?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否可以归纳?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或者是揭示了什么道理呢?这篇课文在结构和语言上又有什么特色呢?这样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试着去动脑筋。
5、做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相当重要,应该养成习惯。我们要求学生遇到生字、生词可以划出来,在读书时可以多注意;在带着问题阅读的时候要把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得到的答案划出来;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划出来,并尝试在草稿上先写写答案,在听讲的时候再做对照;比较好的语言和句子划出来,多阅读,多赏析,可以深入理解、赏析课文,对于写作也大有益处。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要加强预习检查。由于年龄等原因,学生毕竟还存在一些惰性,仅靠教师的任务布置尚不能养成预习习惯,教师要反复训练、不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首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看看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对在阅读过程中表现积极、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对表现较差的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批评,并强调以后的进一步检查。其次,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例如课本上的各种标注,这部分工作可由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检查来完成。实践证明,通过严要求、重辅导、勤检查,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才会逐渐养成,预习质量不断提高。放手让学生课前预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生任意学和自己学,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如何,对学生的预习成效关系很大。当然,在预习任务的量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挤占太多学生的课下时间,否则会对语文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答案有错

上一篇:大宝儿长大啦!

下一篇:错题集的妙用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