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儿歌的教学。
(一) 创设情景,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儿歌内容。
学生喜欢说儿歌, 它们也喜欢听故事, 做游戏等活动, 如果把儿歌教学与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故事形式呈现儿歌内容。
很多英语儿歌都具有一定的情节, 把这些情节串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 以故事的形式将儿歌呈现出来, 既能帮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把握儿歌的层次,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先锋英语一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儿歌, 就是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小儿歌:A little insect, jump, jump, jump. Jump over the ice cream. Jump over the jacket. Jump into a jeep to have a good sleep. 在进行这首儿歌的教学时, 教师首先出示昆虫的图片, 引导学生学习生词an insect, 并用问题 “What can an insect do?”启发学生想象, 一旦学生回答出 “An insect can jump.”教师就开始讲故事: “A little insect jump, jump, jump.” (little一次的含义已在前一课时以游戏的方式渗透过)教师边讲故事边做动作, 引导学生模仿。学生熟悉了这个句子后, 用问题: “What can he see?” 将故事情节向前推进, 出示图片并学习生词an ice cream, 借助前面学过的儿歌 “An apple for you. An apple for me. An apple for the monkey up in the tree. No, no, no.” 将情景设计为 “An ice cream for the insect” 引发学生思考 “yes or no?” 此时教师用图片演示 “Jump over the ice cream.” 告诉学生: “An ice cream for t
he insect. No, no, no. ”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处理jacket和jeep 两个生词和儿歌的最后三行。就这样让学生边听故事, 边学生词, 边把儿歌的语言和含义呈现给学生, 学生接受得顺利, 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 为后面操练儿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以游戏方式呈现儿歌内容。
有些儿歌中有很多重复的语言, 这些重复使用的语言一旦掌握了, 背诵儿歌也就不成问题了。为了让学生能尽快的掌握这些重复使用的语言, 教师可以在儿歌教学前安排一些小游戏帮学生操练。如在进行先锋英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儿歌( Is it a gift? Is it blue? Is it for the girl? No, it’s for you.…)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运用 “Is it a gift? Is it blue?” 做猜物品的名字和颜色的游戏, 并边学生词边引导学生把生词带入游戏语言。词汇学完后学生也基本上掌握了儿歌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学习儿歌岂不是水到渠成?
3.以问题设置情景呈现儿歌内容。
有些儿歌也有一定的情节, 但又不适合用来讲故事,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问题把这些情节串联起来, 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呈现儿歌内容。如根据先锋英语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儿歌( It’s after school. Let’s go to the zoo. Put on your hat and take your kite. Lock the door and take the key. Buy some lollipops for you and me.) 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 放学后你想去哪呀? 你出去玩会带些什么呀? 出门之前要做什么? 你想买些什么吃的吗? 由于这些问题是为情节服务的, 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时都可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引导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将答案连起来就构成了儿歌的内容。
(二) 注重体验, 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儿歌内容。
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过程的活动形式越多样,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的感官越多,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在教学重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将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儿歌教学也不例外。
1.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特别适用于儿歌学习的输入阶段。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视觉疲劳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视觉信号的刺激,如在一首儿歌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边听儿歌, 边看图片演示, 也可边听儿歌边看课件演示, 或者教师边说边做动作。为了提高听的效果, 除了以上说的几种方法, 还应注意化整为零, 化难为易的原则, 也就是说先部分呈现儿歌内容, 最后再完整呈现。
2.说做结合
说做结合一般运用在儿歌学习的输出阶段。 在儿歌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的内容加入一些形象的动作, 可别小看这几个简单的动作, 它对儿童学习语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小孩学习语言一般先用身体反应,而后再学会用语言进行反应,强调理解先于开口。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 在儿歌的同时加入适当的动作, 可以使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儿歌的含义, 从而加深对儿歌内容的记忆。
3.角色扮演
对于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儿歌, 我们不妨让孩子来个角色扮演。如前面提到的先锋英语一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儿歌:A little insect, jump, jump, jump. Jump over the ice cream. Jump over the jacket. Jump into a jeep to have a good sleep. 教师在学生完全理解儿歌的语言后就可以安排角色扮演, 让孩子们戴上昆虫的头饰, 从冰激凌和夹克衫的图片上依次跳过去, 再跳到吉普车形状的图片里, 最后做一个睡觉的动作。整个过程下来, 学生对儿歌的含义更加明了, 学习的兴趣也更高涨了。
(三) 培养语感, 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儿歌的节奏。
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在儿歌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养成听到儿歌就能产生相应的律动, 这也许就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一种方式。由于儿歌的语言节奏鲜明, 动感十足, 因此儿歌与音乐密不可分, 我们完全用表现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儿歌。
1.以形象的律动表现儿歌。
前面提到了教师可根据儿歌的内容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 但是在完成这些动作时要注意体现出儿歌的节奏感, 因此教师在编排动作时就应考虑到以下两点:
(1) 动作不宜太复杂。过于复杂的动作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学好儿歌, 反而使孩子手忙脚乱, 也不利于表现儿歌的韵律。
(2) 儿歌每一句中加入的动作数量应基本相同。由于儿歌的韵律存在于每一句中, 每一句的韵律又都是相同的, 因此, 每一句中加入同样数量的动作可以辅助儿童掌握这种韵律, 使动作对儿歌起到形神兼顾的辅助作用。
2.以鲜明的节奏表现儿歌。
有些儿歌可能不是很好用动作来表现, 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不太喜欢做那些幼稚的动作, 那么我们就可以抛开动作单纯的用节奏来表现。不同儿歌的节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1) 根据每一句中轻重音的数量和位置编排节奏。
(2) 运用击掌、跺脚、拍打桌面等不同形式表现节奏。
(3) 可个人完成也可集体完成。
3.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儿歌。
当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后,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动作, 打节奏, 用他们喜欢的形式表现儿歌的内容和节奏。可不要小看孩子们的创造力, 它们可有不少的 “鬼点子” 呢!
(四) 鼓励创编, 使学生对儿歌的内容充分消化和吸收。
创编儿歌的过程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是学生尝试着运用语言的过程, 是对儿歌中营养的消化吸收过程。创编儿歌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习惯的形成。
赫尔在1943年的行为系统中提出: “习惯是强化次数、强化量以及强化延迟的函数。” 教师在每次学完新儿歌之后都有意识的让学生改编儿歌, 并予以肯定, 就是对学生运用知识这种行为的一次强化,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运用新知识的习惯。有谁又能肯定的说, 学生不能将改编儿歌这种习惯迁移到其他英语知识的学习中呢?
2.在有意识的创编中进行无意识的词性分类。
学生在创编儿歌时, 大多是进行词的替换, 而在这种替换过程中, 可以用于替换的词和儿歌中原来的词具有相同的词性, 学生在反复完成这种替换活动的同时, 就在这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 生动形象的体会词性分类这一枯燥的语法知识。
3.灵活利用儿歌创编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
利用儿歌创编可以复习旧知识, 生成并巩固新知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已学儿歌引入新词汇和句型的教学。
(2) 将新词汇替换到旧儿歌中。
(3) 根据所学词汇或句型创编儿歌, 加深记忆。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下一篇:在心底,有一个东西叫做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