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通过小课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其原有模糊的道德认识清晰化,激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的协调统一,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策略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小课题活动。
1、在家庭生活中搜寻多彩的课题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家庭氛围,成员间的互敬互爱等,都可成为正面的教学资源;反之,也可成为教学的反面材料。
孝敬父母(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德育内容。学生在思品课中接受的是正面教育,而眼前看到的又不尽人意,在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迷惑:我到底该怎么做呢?我们及时地开展了“感恩一刻”小课题实践活动。以每个学生个体为行动单位,制定具体的孝敬父母的行为,并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活动。先通过和父母聊天,知道爸爸、妈妈每天工作的劳累,把我抚养长大真是非常辛苦。然后每天安排了一定的时间,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或主动地询问爸爸妈妈的身体情况。通过“感恩一刻”活动,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认识,并转化为行动,继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活动方案。个体独立完成的活动,一般目标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复杂程度较低。比如实施“感恩一刻”小课题活动,就可以以个体进行。一位同学用表格的形式来制定活动方案。
2、在社会生活中捕捉丰富的课题资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都要走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慧眼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才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学生除了在校学习,还有较多的时间(双休日、假期)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我们组织了学生开展“我当一回小公民”课题实践活动。到商店,作一名小顾客;到剧院,作一名小观众;到公园,作一名小游客;到车站,作一名小乘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公共场所里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知识儿歌
下一篇: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