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标准答案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主题 政协 世博会 记者会 民意 蚂蚁庄园 成语 故事 | 时间:2023-11-12 17:58 | 人浏览

【答案】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它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并不乐观。本应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变换、知识应用等几个基本环节的数学教学过程,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间”。教师们忠实地教数学,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学生们是听数学、练数学,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学生在长期按书本学数学的训练中,虽然能达到熟练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是却不关心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虽然培养出了少数的解题能手,而对于那些中等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面前,会产生乏味、厌学的情绪,对数学有一种恐惧感。追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学脱离生活实际”。
新颁布的《国家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走进生活学数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把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新知识奠定心理基础。
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新授导入这一环节,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兴趣倍增:小丽在超市选了六种生日礼物:书包30元,笔记本9元,玩具狗27元,文具盒14元,钢笔6元,童话书5元。但是,妈妈只让她从中挑选两种,并且一种在10元以内,一种在10元以上。你猜猜,小丽可以怎么挑?这两种一共花多少钱?一石激起千层浪,9种算式一会儿就出自学生的笔下:9+30=39 6+30=36 14+5=19 9+27=36 6+27=33 30+5=35 9+14=23 27+5=32 6+14=20 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妙趣横生的学习材料,激活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学生的现实背景,形象直观而又蕴含一定的数学趣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运用录音、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儿童面前,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王国,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意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存在与魅力。
在生活中,学生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同样,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让他们从中感受数学,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在进行口算比赛后,教师可以抽出两个小组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两个组的成绩发现数学问题。有的同学发现90分以上的人数最多,有的同学发现60—74的人数最少,更可喜的是由此引出了求平均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孩子的需要心理,使他们知道生活中数学问题真多、真有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数学价值
荷兰数学家弗赖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1.调查学校附近几个商店练习本和钢笔的单价;2.用100元钱配套买练习本和钢笔,如果使购买的套数最多并且使质量尽可能好,你打算购买哪个商店的本和笔?学生通过调查,搜集到的数据资料有:甲商店练习本每本1.5元,钢笔每只3.2元;乙商店练习本每本1.6元,钢笔每只2.9元;丙商店练习本每本2.1元,钢笔每只2.8元。根据以上数据学生以不同的思路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1.把甲商店的练习本和丙商店的钢笔配套买,可以买的套数最多,即:100÷(1.5+2.8)=23套……1.1元;2.把丙商店的练习本和甲商店的钢笔买1套,再用剩下的钱买甲商店的练习本和丙商店的钢笔,不仅可以买的套数多,而且还能买到一套质量最好的……这样的开放型探索活动使学生化消极等待为主动获取,激活了思维,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学习数学有用”的道理。像这样,对课本习题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生活的斑斓色彩与数学的魅力交相辉映,使学生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走进生活学数学绝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案有错

上一篇:让所有警察崩溃的司机

下一篇:让生命在缕缕书香中延展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