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变换、推理、设计、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维世界,并发展其空间观念。
3.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
第一应具有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第二应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应具有“STS意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应具有“人文意识”,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学科观上的)、过程的、相对的观点,对照课程目标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
2.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内容、标准等应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几何为目的而丰富多彩,通过评价也许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好奇的未知领域。
3.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模仿对象,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新的几何课程更具有弹性,课程目标涵盖了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科学情感,更全面的科学品质,教师的教育评价应有利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
体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个性化之要旨。
上一篇:浅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