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没有理由;爱,只需要努力追求。教育,对我来说,是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那种。也许是性格使然,“不安分”的我,一直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所以,在教育之路上我一直是一个追梦人。
喜欢追梦,经历过教育的无知,拥有过教育的蒙昧和愚钝,正是这种深刻的从教之痛,让我认识到了学识的浅薄,开始了自愿、自觉的读书充电,意在追回荒废的光阴。于是,《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闯进了我的阅读生活。
于永正老师的《一辈子做个读书人》,让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懂得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该往哪儿走。梦想着“教育无痕”,追寻着“无痕教育”,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困惑、甚至无助。走进于永正老师,方明白“读书才是教师最大的修炼”。回首从教之初的愚钝,为一个简单的“角的度量”花时间备课而急躁,为讲解之后学生不明白而恼火。苦思不得法时,同组的老教师告诉我——读书,找答案。于是,我走进了书籍,一篇篇教材深度解读的文章,一本本名师教育艺术的专著,一个个名师成长的故事,犹如饕餮大餐使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慢慢的,读的多了,思考的多了,认识也提高了。此时的我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的那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曾几何时,为了提升教学成绩盲目地采用题海战术;曾几何时,为了一道在我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习题却讲了N遍仍出错而大发雷霆,又曾几何时,为了学生一时疏忽而丢掉的分数大肆批评······其实,在恨铁不成钢的背后,流露的是老师的自私和教育艺术的黔驴技穷。走进吴正宪老师,阅读着《读书,让我与孩子的心更近》。方懂得儿童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试误过程,只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直观体验,才能正确理解、内花所学知识。只有坚持向儿童提供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的数学教育,才能促进儿童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教师提供了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孩子们真心爱上数学,实现“乐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我顿悟了,思考着,实践着,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我的课堂,我也感受到了做教师的幸福感。
王崧舟老师说:“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这种修行如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当石猴占了花果山,进了水帘洞后,被群猴拥为“美猴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石猴漂洋过海,带了西牛贺州,拜须菩提为师,被赐予法号“悟空”。学道归来,上了天宫,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结果,觉得自己被人瞧不起,石猴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后来,他大闹天空,被如来降服,后又被唐僧求出,师傅给他起了“行者”的法号。从此,他随唐僧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美猴王、弼马温暗示了修行的起点,齐天大圣、斗战胜佛象征着修行的终点,而修行的方式和路径,也是我们说的最多的那个名号,即悟空与行者。要成就自己,一是悟,二是行。而真正的修行一定是“悟”、“ 行”。在王老师看来,对教师而言,所谓“悟”,就是多读书、多思考;所谓“行”就是沉到课堂里,沉到学生中去。是呀,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意识到不能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置之高阁。于是,课堂上我开始关注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思考着如何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完美统一;实践着将静态的知识,动态的、艺术化地展现给
学生,以顺应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对新知自主建构,提升他们的思维。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足迹留下痕迹,我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在了我的教学手记中。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是我的“修行”的结晶。渐渐地,积累的多了,感悟的深了,忙中偷闲,整理成文,零散的见于报刊杂志,被认同的幸福感涌上心头。更让我懂得了“写,是另一种阅读”。这样修炼的方式让我的思考更具条理性,让我的教育教学不再盲目,让我距离梦想更近一步。如同窦桂梅老师所说:写,可以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写,也许会改变我们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我们的生命属性。
有梦的教育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幸福,与书相遇,是我最大的幸福 。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带着对梦想的追求,行走在“阅读——反思——实践——写作”之路上,无论我们能走多远,只要还在走着,生命便是充实的,有意义的。
上一篇:追求忘我
下一篇:转载你无趣是因为少了一些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