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考上北大的(我是“地才”我怕谁 , 王明瑞 高考692分)
所谓“地才”,就是与“天才”相对的那类人。“地才”为何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去下笨功夫、如何发挥自己有限的智力下无限的潜能。所谓“地才”,就是与“天才”相对的那一种人。我们都知道,人群中智商极高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大部分人的智商属于中等水平,但是成大事者不一定都是智商超群之人。智力因素只不过是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智商与成功并非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智商是与生俱来的,非人力所能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智力下发挥无限的潜力。
虽然从小到大,一直有很多人夸我聪明,可我从来不把自己当作一个“聪明人”来看待。因为我知道,聪明人最大的悲剧就在于自作聪明。我觉得如果硬要说我聪明的话,我最聪明的地方是懂得如何去下笨功夫、懂得怎样去做一个“地才”。长时间以来,我都以一个“地才”的标准来打磨自己、锻造自己,最后我才得以步入北大。否则的话,我不过是一个没有发挥出“潜力”的“天才”而已。
“地才”式的学习原则就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是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对杨过所用宝剑的描述,意思是虽然重剑没有开锋,看起来非常笨拙,不工于精巧,但是只要用剑者的内力足够浑厚刚猛,那么刀不需要开锋,招式也不需要多么繁复奇巧,便可无坚不摧。水滴石穿,厚积薄发,善之善者也!现在,我就讲一下我“地才”式的学习经历。作为一个纯爷们儿,我的语言天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但是最后高考时,我的语文、英语两科成绩都非常不错:语文129分,英语142分。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归功于我的“地才”式学习。我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八年级才步入正轨。一开始,我对英语很无奈。有时,我做错了题去问别人,给我讲题的人自己也不明白,也讲不清楚。然后我问他:“你做对了吗?”他说:“做对了。”我拿过他的试卷来一看,“嗨,还真对了!你怎么做对的?”“语感!”这个时候,我总是会用迷茫而愤怒的眼神看着人家,因为我用语感答题,凡是我觉得哪个选项对,结果绝对是错的。后来,我就开始下苦工夫去背。关于先背单词还是先背语法的问题,很多人主张先背单词,但是我的意见是先背语法。因为单词、短语是血肉,而语法是骨骼。没有“骨骼”的支撑,“血肉”便无法发挥作用。当我上课的时候,我会用急速的
“狂草”把老师讲的所有语法记下来,课后去整理一遍。然后每天早上背英语的时候,就下工夫去背这些语法,一直背到自己能够清楚地讲出来,周末回家再把这一周学的东西背一遍。每次月考之前,我都会把语法笔记本的内容从头到尾背一遍。这样坚持两个月以后,我的英语就和其他人不在同一个水平了。一直到高考,英语都是我最有信心的强科。到了高中,我英语的单项选择题基本不出错了。丢分的项目只有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我依然是用这种“特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完形填空,依我看来,十分天下,七分实力,二分感觉,一分人品。七分实力,包括词汇量、语法基础、对文章信息筛选的能力、对文章主旨理解的能力,这些通过平时的背诵和做题可以解决。至于那些没有办法去很好地解释或者超出了自己背诵范围的题目,我就把单词还原到原文中去,在原文中判定答案的正误。晨读的时候,再把自己觉得不合理、不明白的文章一遍遍地读,一直读到所有的完形填空题目自我感觉合理为止。长期坚持,这是一件绝对不会赔本的买卖。因为,不仅完形填空的试题可以这样做,就是阅读理解的主旨大意类的题目,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解决。至于语文,我依然是用很“地才”的方式去搞定。有道是“语文在于积累”,此话一点儿不错。我知道
自己并非天才,语文方面尤其不是。于是,我在高三一年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便不厌其烦地一点点积累,积累各种语言基础知识,熟记各种答题模板与解题技巧,整理各种作文素材。每天早上各种背诵、各种记忆,一直到所有积累的东西都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结果别的同学最担惊受怕的语文基础知识的选择题成为我最有把握的“挑分大梁”,对别人感到头疼的作文题,我也用平时积累的大量作文素材顺利拿到高分。“地才”要持之以恒地积累、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地才”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耍弄小聪明,不自逞英雄,不表现“天才”的一面,要谦卑内敛,要有所取舍,对自己的斤两心知肚明。再如数学。我的数学成绩在中考之前差不多是学校里最好的,因而我自认有一定的数学天分。但是上了高中,进入实验班,我发现自己数学成绩虽属上乘,但在高手如云的班级里,实在也不过如此。而高考题中真正上档次的题也不再如小学、初中的题目那样简单。于是,一进入高三,在研究高考题以制定高三数学应考策略的时候,我又做了一个很“地才”的决定:那就是高三数学试卷,我不做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只要前面的全部分数。因为高三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问,虽然我有时也能做出来,但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使用这样的策略之后,我在
做前面的题目时反而能够稳扎稳打,在高三下学期的历次数学考试中,我的数学罕有低于140分的情况。而高考完后,我对照答案一看最后一问,发现自己当年的决断是如此的“英明”。 总而言之一句话:佳境无捷径。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厚积薄发,无往不利!
【王金战精彩点评】天才,只有经过“地才”般的锻造,方可居高声自远。在王明瑞同学看来,“地才”首先体现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上。在英语与语文两个学科上:语文着眼于日常的积累,英语立足于平时的“笨功夫”,侧重于“私塾”的“背”功。其次,“地才”还表现在他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体现在数学上,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数学试卷中,除压轴题外,全卷“通吃”;“有所不为”则指舍弃“鸡肋”一样的压轴题的最后一问。有这样的“舍”,才有高三下学期的历次数学测试“罕有低于140分”的成绩,高考时也复制了这样的“传奇”。
上一篇:我想走近你
下一篇:我们要多给孩子一点关爱与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