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 A. 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B. 边际收益大于平均收益 C. 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 D. 边际收益曲线交于平均收益曲线的最低点 2. 公共产品的产权是属于社会,而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指它的( ) A. 排他性 B. 非排他性 C. 竞争性 D. 非竞争性 3. 产量为4时,总收益为100;当产量为5时,总收益为120,此时边际收益为( ) A. 20 B. 100 C. 120 D. 25 4. 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 A. 在开始时减少,然后趋于增加 B. 一直趋于减少 C. 一直趋于增加 D. 在开始时增加,然后趋于减少 5. 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 A. 缺乏弹性 B. 富有弹性 C. 单位弹性 D. 无限弹性 6. 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曲线是( ) A. 无差异曲线 B. 等成本曲线 C. 等产量曲线 D. 生产可能线 7.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 A. 实际所得 B. 主观感受 C. 没有购买的部分 D. 消费剩余部分 8.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 ) A. 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B. 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 平均成本曲线下降阶段的任何一点 D. 边际成本曲线的最高点 9. 下列有关厂商的利润、收益和成本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收益多、成本高,则利润就大 B. 收益多、成本高,则利润就小 C. 收益多、成本低,则利润就大 D. 收益多、成本低,则利润就小 10. 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 ) A. 等于零 B. 等于一 C. 大于零小于一 D. 小于一 11. 如果等成本曲线围绕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转动,那么将意味着( ) A.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B.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12. 固定成本是指( ) A. 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B. 厂商要增加产量所要增加的费用 C. 厂商购进生产要素时所要支付的费用 D. 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13. 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 A. 固定成本 B. 机会成本 C. 平均成本 D. 隐成本 14.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是( )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没有关系 15.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 ) A. 不平均,平均 B. 平均,不平均 C. 不平均,不平均 D. 平均,平均 16. 某人的吸烟行为属( ) A. 生产的外部经济 B. 消费的外部经济 C.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7. 当劳动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 A. 平均产量是递减的 B. 平均产量为零 C. 边际产量为零 D. 边际产量为负 18. 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A.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 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D.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19.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 A. 与横轴平行的线 B.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20. 平均收益是指( ) A. 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 B. 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C. 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D. 总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差额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外部经济是指( ) A. 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B. 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C. 私人利益低于社会利益 D. 私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 E. 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 2. 效用是( ) A. 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 一种主观感受 C. 客观存在的 D. 使用价值 E. 价值 3. 一般来说,垄断存在的缺点是( ) A. 缺乏效率 B. 缺乏公平 C. 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相比,产品价格高,产量低 D. 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相比 ,产品价格低,产量高 E. 利润低 4. 下列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 A. 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B. 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需求的变动量除以价格的变动量 C. 收入弹性描述的是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D. 收入弹性描述的是收入与需求量的关系 E. 交叉弹性就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5. 外部不经济是指( ) A. 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B. 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C. 私人利益低于社会利益 D. 私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 E. 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人补偿的危害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A. 错误 B. 正确 2. 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则这种商品是低档商品。 A. 错误 B. 正确 3. 平均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少。 A. 错误 B. 正确 4. 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A. 错误 B. 正确 5. 如果商品缺乏弹性,如果要扩大销售收入,则要提高价格。 A. 错误 B. 正确 6. 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变动成本就是平均成本。 A. 错误 B. 正确 7. 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 A. 错误 B. 正确 8. 垄断竞争厂商的AR曲线和MR曲线相互重合。 A. 错误 B. 正确 9. 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都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A. 错误 B. 正确 10. 外部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 A. 错误 B. 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外部经济:( ) A. 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 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 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2.私人物品:( ) A.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 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C. 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D. 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生产函数:( ) A.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 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C. 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D.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E. 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F. 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边际技术替代率:( ) A.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 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C. 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 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E.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 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G.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5.总效用:( ) A. 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 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C.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D.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 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6.需求规律:( ) A. 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 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C. 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 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E.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F. 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7.基数效用:( ) A. 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 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C.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D.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 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8.寡头垄断:( ) A. 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 B. 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 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D. 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9.需求价格弹性:( ) A. 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 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 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0.支持价格:( ) A. 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 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 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