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嵘的《诗品·序》认为()是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冬至阳生,夏至阴生,寒来暑往,春夏秋冬。这就形成了天地阴阳四季气候的变化,这就叫作“气之动物”。 |
|
|
2.()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
|
|
3.孟子的“以意逆志”法认为,批评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全篇立意的整体感受和把握,来探索作者的()。 |
|
|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基本上都是()。 |
|
|
5.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动于中而形于言”。 |
|
|
6.朱熹《诗集传》解释:“()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
|
7.《礼记·乐记》上说:“人()之动,物使之然也。” |
|
|
8.朱熹《诗集传》解释:“()者,以彼物喻此物也”。 |
|
|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语出自()。 |
|
|
10.《中国诗史》认为()是《诗经》中最为朦胧多义的,其艺术魅力是凭借“兴”的手法来传达的。它的意义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我们不能断定,我们只觉读了百遍还不厌。 |
|
|
11.()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材内容的主体,按时代顺序排列,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和“宋代”等四个单元。 |
|
|
12.从篇章结构看,《诗经》中的比兴,一般用于(),作为发言启口的引子。 |
|
|
1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的重点仍在于(),使学生得到艺术成就、美学特色的体会感悟和思想文化内涵的浸润熏染。 |
|
|
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
15.钟嵘的《诗品·序》里说“()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
|
16.朱熹《诗集传》解释:()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
|
17.一流的大诗人常常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写作的,并且能以自己的生命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具有()、一殊万本的特点。 |
|
|
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字教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关于介绍()的代绪论;另一大部分是关于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鉴赏。 |
|
|
19.()是《诗经》中的基本表现方法。 |
|
|
20.重章叠句在()中运用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