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将卢梭的《忏悔录》引到中国语境,用以比附古代中国文人的,还有钱钟书先生。他的《管锥编》有如下说法:
??? 虽然,相如于己之“窃妻”,纵未津津描画,而肯夫子自道,不讳不饰,则不特创域中自传之例,抑足为天下《忏悔录》之开山焉。
??? 把天下《忏悔录》的开山,拉到中国来,而且一搁就是两千年前的汉代。这考证,很令人振奋,但似乎有点不大对劲。司马相如的《自叙》对于琴挑卓文君,确实是既不隐讳,也不羞愧。因此,唐代刘知己撰《史通》时,才会嘲笑司马相如说,别人的自传都是表彰祖宗功德和自家业绩,你可好,连琴挑卓文君这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写进来了,实在太不应该。钱钟书则反其道而行之,说你看,他把自己这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写出来,不是《忏悔录》是什么?其实,同是琴挑卓文君,刘知己认为不道德,是伤风败俗的举动;司马相如则认为这是风流雅事,不只没必要隐瞒,还可以炫耀。所以,是否属于“忏悔录”,取决于立说时的心理状态。傲世越礼的司马相如,根本就没有忏悔的意思。只不过斗转星移,到了唐代,道德标准变了,刘知己觉得此举惊世骇俗。又过了一千年,钱钟书以唐人的评价来解读汉人的心态,于是出现了“过度阐释”。
??? 与此相类似的,可以举出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洪迈论及《琵琶行》时,嘲笑白居易不该夜入妇人船中,相从饮酒,极丝弹之乐,“中夕方去”。接下来的责问,更是义正词严:“岂不虞商人者,他日议其后乎?”你就不怕商人日后到处说你的坏话?对这段妙语,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作了辨正:白居易邀请妇人过来饮酒,而不是跳到人家船上去。既然是独居的茶商外妇,空船上怎么办得起如此盛筵?再说,诗中并没说明何时散宴,你怎么会有半夜才离去的想像?如此读诗,“可惊可笑”。更重要的是,陈先生称,这牵涉到古今社会风俗之不同,不能不辨。唐宋两代,男女礼法,相差甚远。
(选自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有删节)
(1)试概括画线句中“唐人的评价”“汉人的心态”“过度阐释”的具体内容。
(2)依据第四段,“如此读诗”是怎样的读法?
(3)对如何准确解读古代诗文,你从本文获得哪些启示?
最佳答案:
(1)对于琴挑卓文君一事,“连琴挑卓文君这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写进来了”,唐人的评价是不道德,“司马相如则认为这是风流雅事,不只没必要隐瞒,还可以炫耀”,汉人的心态是炫耀,“钱钟书则反其道而行之,说你看,他把自己这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写出来,不是《忏悔录》是什么”,钱先生的过度阐释是:司马相如的自传中敢于直书琴挑卓文君这一不道德之事,是天下忏悔录的开山祖师.
(2)根据文中信息“嘲笑白居易不该夜入妇人船中,相从饮酒,极丝弹之乐,‘中夕方去’.接下来的责问,更是义正词严:‘岂不虞商人者,他日议其后乎?’你就不怕商人日后到处说你的坏话”可知,是马虎粗疏、妄想臆测.
(3)“取决于立说时的心理状态”,要探究作者着文立说时的心态;“更重要的是,陈先生称,这牵涉到古今社会风俗之不同,不能不辨”,要辨析古今社会风俗之异;“白居易邀请妇人过来饮酒,而不是跳到人家船上去.既然是独居的茶商外妇,空船上怎么办得起如此盛筵?再说,诗中并没说明何时散宴,你怎么会有半夜才离去的想像”,要细读文本;“钱钟书以唐人的评价来解读汉人的心态,于是出现了‘过度阐释’”,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
答案;
(1)对于琴挑卓文君一事,唐人的评价是不道德,汉人的心态是炫耀,钱先生的过度阐释是:司马相如的自传中敢于直书琴挑卓文君这一不道德之事,是天下忏悔录的开山祖师.
(2)马虎粗疏、妄想臆测.
(3)要探究作者着文立说时的心态;要辨析古今社会风俗之异;要细读文本;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