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创造性 2.发展价值 3.教书育人 4.教育教学 5.品行 6.工资报酬
7.民主管理 8.职业道德 9.教师聘约法 10.社会活动 11.学生人格
12.合法权益 13.保障 14.公开招聘 15.高级教师 16.优惠政策
17.创造性 18.民主作风 19.社会化 20.方向一致 21.热爱学生
二、名词解释:
1. 教师—指学校教师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的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人。
2. 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3. 社区教育—指以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能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的制。
4. 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三、简答题:
1. 教师的具体任务。
答:教师的具体任务,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科学地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开展教育科研。
2.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①思想政治素养。②职业道德素养。③科学文化素养。④教育理论素养。⑤教育能力素养。
3. 教师的权得和义务的关系。
答: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个别性。
基本要求:①全面施教。②民主平等。③以身作则。④爱严相济。⑤要求一致。
4. 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教师应自觉悟地履行义务,并增强自我权利意识和能力。
5. 社区教育的特点。
答:.①开放性②广泛性③多样性④补偿性⑤融合性。
6.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答:①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连接。②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③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认识。
答:①参加继续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②它是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要求。③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和能力。④它是不断完善自己的需要。
2.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教师,为什么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
答:① 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自自觉认识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生命意 义。②对工作精益求精,以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③对学生真心热爱,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 桥梁,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④对教师团结协作,以集体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正确处理好劳动成果个体性和集体性的关系, 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努力树立教师的威信。
3.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认识。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①教师要针对不同有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进行因材施教。②教师要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创新。③教师要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4.谈谈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认识。
答:① 教材分析和再创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具备教材分析能力和能完整艺术地再创出教材内容。②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 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语言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③组织管理能力是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④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作为专 业人员,从事着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只有这种科研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5.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三结合教育合力。
答:①三者之间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②三者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③三者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分解细化的目标。④本者要有相互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争取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⑤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要共同创造社区环境。
五、实例分析:
1. 答: 不是。因为:①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②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 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 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③坚持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④坚持启发式教学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 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材料表明这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对原有知识重复,学生没有独立思考 的过程,而是机械的,执行材料的程序,不符合启发法的定义和理论特点,所以我认为不是启发式。
2. 答:①教师义务(概念、内容)②材料中这位教师的做法违了,教师应尽的义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有利的影响。③职业道德对学生要真心、热爱,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亲。
而材料中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变相的体罚,追权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要求。
3. 答:不正确,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①政治素质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素质教育。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⑤身体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
(一)一方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环境和网络,更新人才观, 树 立新的教育观;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教育内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必须确立以素 质为核心的教育评估体系和科学的全面教育质量观。(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根本,就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懂得教育规律、 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材料中该学校虽然开展了各式各样活动,就认为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片面的,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质,没有把实施素质的方法,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体系,不是孤立的个体教育活动。因此该校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正确。
4. 答:①不对。②遗传因素的定义。③遗传因素的作用。④遗传因素是人的发展内在物质前提,但是经不是起决定作用,决定作用的是教育。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电导作用。⑥所以材料中认为遗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错误。
5. 答: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②教育学的意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③材料中认为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校领导的问题,它忽视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把教师排除在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之外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是不利的。
6. 答:①不正确。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对学生真心热爱,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要求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人。③材料中的这几种做法都属于变相的体罚,不符合教育法的要求。
7. 答:① 实施启发式是反对注入式的指导思想。②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辩证关系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 要求。④材料中通过大学生与小学生的对比,反映出启发式和注入式的不同后果,所以我们要坚持启发式反注入式。
8. 答:①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父母的代理人。B、学生的朋友。c、心理的治疗者。②材料中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缺少信心和依赖感,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这对学生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建立新时期的师生关系。
9. 答:①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对学生装要真心热爱。②材料老师的做法表明这位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做学生的知心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扶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10. 答:①三结合教育的意义: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②基本形式:互相访问的内容。③材料中这些孩子的消费现象对于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要通过三结合教育使家庭、学校、社会能够达成一致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11. 答: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即研究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问题,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必要前提,没有这个生 物前提和发展有生大影响,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②材料中这位家长的作法忽视了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忽视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不是不能的。它不能超越现有的社会条件的人自身的特征,所以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适 得其反。
12. 答:① 对差等生采取的策略a.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是集体的一分子。b.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 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是集体的分子。C.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②教师应尽的义务是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全部学生负责,不论对什么的学生都要教育尊重学生,杜绝打骂等体罚学生的对象,也不允许有激烈的言语刺激。③现 实生活当中所出现的“排名榜”对于促进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差等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就是要求我们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甚至杜绝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些做法。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