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人类社会 进化过程 | 时间:2024-09-12 15:09

发布时间:2024-09-12 15:09

| 人浏览

【答案】[广东电大]电大《心理学》形考册(4)

(第12—15章)

一、填空题

1.一个良好班集体可以使学生产生群体的支持作用、认同感和归属感。

2.群体规范的形成将对群体产生团结、认知一致性和行为定向等作用。

3.心理气氛是在群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的综合表现。

4.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

5.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相似性、师生关系和合作、竞赛 等。

6.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社会生活中的两个主要职能是促进的职能和维护的职能。

7.作为班集体领导的老师,其类型主要有监督型领导和参与型领导。

8.青少年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规范、知识与生活技能和生活目标。

9.少年期学生情绪的易感性表现在易动性、两极性和情境性等。

10.一般来说,青少年成长主要表现在生理成熟、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等。

11.学生的品德类型可以分为品德优良型、品德过错型和品德不良型。

12.榜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动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用和矫正作用。

13.转化品德不良学生可以区分为萌发、转化 和稳定 三个阶段。

14.造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原因、生理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

15.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 很强的技术,有系统的理论 、程序、方法和专门的技巧。

16.门诊咨询是在医院或咨询机构 按照门诊 的办法进行的咨询形式。

17.少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神经官能症、病态人格、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18.初步心理诊断的方法是归因心理分析。

19.群体是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导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有时也叫做团体。

20.道德信念是一种坚信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主动要求执行和实现行为准则 的较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21.攻击性就是在攻击动机 驱使下,做出有害他人或他物的行为。

二、选择题

1.与形成良好心理气氛无关的是B 。

A、目标的整合 B、行为的一致 C、个性倾向的一致 D、心理相容

2.不是教师影响力的是A 。

A、技术性 B、权力性 C、亲密性 D、专长性

3.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D 。

A、林格伦 B、艾里克森 C、罗各不森 D、罗林塔尔

4.现实中,老师往往根据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该生的思想品德、社会技能等也好,这在心理学叫做D 。

A、第一印象 B、定向 C、移情 D、晕轮效应

5.辨证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占据绝对优势的阶段是C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6.少年期学生特别敏感甚至抵制别人叫他们小朋友等,从心理看,其原因是少年期学生的D 。

A、叛逆感 B、成熟感 C、理性感 D、成人感

7.相对于机械记忆,学生已经主导性地利用意义记忆的阶段是C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8.不属于道德感表现形式的是A 。

A、情感性 B、直觉性 C、想象性 D、论理性

9.形成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是B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0.1951年与人合着《变态心理学》提出10条健康心理标准的是年美国心理学家C 。

A、林格伦 B、艾里克森 C、马斯洛 D、罗森塔尔

11.“己所不欲,强施于人”反映的心理现象是B 。

A、强迫症 B、强迫癖 C、虐待 D、自虐

12.奠定心理咨询科学研究基础,出版《如何对学生进行咨询》的美国心理学家是D 。

A、高尔顿 B、卡特尔 C、斯金纳 D、威廉森

13.在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是A 。

A、罗杰斯 B、卡特尔 C、斯金纳 D、威廉森

14.不属于心理咨询形式的是B 。

A、间接咨询 B、访谈咨询 C、现场咨询 D、直接咨询

15.不属于少年期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是B 。

A、学习障碍 B、活动障碍 C、行为障碍 D、人际交往障碍

16.最早提倡重视心理卫生工作的是写了《自觉之心》的C 。

A、罗杰斯 B、卡特尔 C、斯金纳 D、威廉森

17.公众对普遍关心的事情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叫做D 。

A、咨询 B、交往 C、表决 D、舆论

18.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B 。

A、情感 B、品德 C、人生观 D、理想

19.教师晓之以理地启发学生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道德行为准则的品德教育方法叫做C 。

A、情感陶冶法 B、榜样教育法 C、教育说服法 D、自我教育法

20.根据咨询对象的问题进行分组咨询的方式叫做D 。

A、现场咨询 B、门诊咨询 C、见解咨询 D、集体咨询

21.少年学生不听父母、教师的劝导,反而抵制、反抗的行为表现叫做C 。

A、精神分裂症 B、病态人格 C、逆反心理 D、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三、判断题

1.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是因为从心理学看,人们在群体的条件下工作总比单独时干得好。(√)

2.从群体的心理学研究看,教师要注意加强对正式群体的培养,对非正式群体则要予以控制、消除。(×)

3.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第一印象”就对人做出评价,所以“第一印象”在现实中具有积极意义。(×)

4.因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人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5.少年期学生从生理、心理发展看,已经成熟了。(×)

6.少年学生恋爱已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从生理发展看,是正常的;但从心理发展看,却又是需要控制和引导的。(√)

7.对于少年期学生来说,抽象逻辑思维飞速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不再起什么重要作用了。(×)

8.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应该说是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持的。(√)

9.我们在进行有关品德形成分析时,总要以道德认识为起点。(×)

10.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确立了相应的道德行为目标,通常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

11.近段时间来,小明坐公交车常给老年人让座,可以认为小明已经形成良好的道德。(×)

12.一般说来,学生一旦形成某种道德类型,就基本上稳定不变了。(×)

13.从心理学研究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异常心理行为。(√)

14.心理咨询的对象通常是有心理问题的人。(×)

15.为了研究或其他有关需要,心理咨询的有关材料是可以分开的。(×)

16.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就是治疗心理疾病。(×)

17.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

四、名词解释

1.集体

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是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

2.群体规范

群体形成以后,为了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统一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这种带有约束性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3.人际交往

人们为了互相交流思想、意见、情感等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沟通。

4.心理的年龄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

6.道德与品德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内容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7.健康的心理

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者疾病的表现。

8.强迫癖

对别人施加压力,强迫别人服从和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9.心理咨询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的技巧,以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作为沟通形式,对遭到心理困扰而又无法自我排解的人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化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从而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一种专门技术。

10.学习障碍

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

11.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彼此由于未能沟通或者缺乏沟通的技能与愿望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12.心理卫生

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与增强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人的心理疾病发生的技术。

13.心理诊断

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所进行的检查。

14.心理置换法

教育者在心理上与心理问题的学生互换位置,并以心换心,满腔热情地对他们进行帮助、疏导,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5.社会强化法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产生的不良作用,使他们正确地分辨是非并改正错误行为的方法。

五、简答题

1. 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答:非正常群体是指自发形成,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在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同龄群体,这种形式是青少年获得自尊、支持、关心、爱护等社会化交际能力及学习成人自立的一种方法,做为教师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视其为“小圈子”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消极措施,而应积极加以引导,使它在正式群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答: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有较强的影响力,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列几个方面去建立自己的威信:(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2)关心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提高,并有良好的效果;(3)有较好的业务能力,懂得学生的心理和教育规律,讲究教育和教学方法,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4)不断在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而且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对工作充满乐观而饱满的愉快情绪,遇到困难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镇定,交往中始终保持文明行为和文明语言。

3.简述班集体中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

答:共有四种:

(1) 教师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

(2) 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

(3) 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让学生之间保持交往,效果较好;

(4) 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进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好。

4.简述社会化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1)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

(2)学习并遵照社会规范行事;

(3)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目标。

5. 少年期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3)求知欲强烈。

6. 试以道德认识为起点,说明品德形成的基本心理过程。

答: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接受社会道德要求、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道德动机、通过道德动机选择行为方式,并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引起相应的道德行为。从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作用来看,由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包含了从道德意识形态至道德活动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体现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品德形成过程仍需继续进行,即所表现的道德行为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或他人依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

7. 简述教师进行品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答:教师进行品德教育的常用方法有五种:

(1) 教育说服法;(2)情感陶冶法;(3)实践锻炼法;(4)榜样教育法;(5)自我教育法。

8. 简述学生品德不良的主客观原因。

答: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行动盲目;(2)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3)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

客观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2)社会上的不良风气;(3)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缺点。

9. 人们通常结合哪些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

答:人们通常结合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及社会文化原因等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

六、论述题

1.从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看,教师如何才能良好的班集体?

答: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从多方面入手,如思想教育、组织工作、教学工作等,这些都不能忽略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班集体的共同目标。一个良好的集体总有明确的社会目标,而且集体的目标也应是集体成员的目标。集体的目标不仅应与成员的个人目标一致,而且集体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也应当是互相结合的。

二、班集体的规范和舆论。①群体的团结作用;②认知一致性的作用;③行为定向作用。

三、心理气氛。良好的心理气氛,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目标的整合;②个性倾的一致;③心理相容。

四、群体凝聚力。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相似性;②师生关系;③合作;④竞赛;⑤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强烈,他们对自然和社会充满好奇,但他们的识别力低,因而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都会接受,这时出现求知欲强烈但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成人单纯的禁止不是根本的办法,应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2. 我们如何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特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发展成为四有新人?

答: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①生理成熟;②社会化;③个性的形成。

① 青少年学生有成人感,总感到自己是成人,可以不必依赖家长和教师的帮助而独立生活和工作。教师和家长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给他们创造独立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同时给予具体的辅导。

② 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一方面有更多社会交往的需要,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却又不轻易透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故而产生心理的闭锁和孤独感。教师和家长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他们感到无人理解而苦闷时,给予真诚的启发和帮助。

③ 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激动,情绪的两极性十分突出,在他们情绪激动时,要耐心地进行“冷处理”,及时分析情绪冲动会带来的害处。

④ 青少年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有所增强。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实际锻炼,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意志是很必要的。

3.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如何教育和矫正。

答:可用下列方法:

(1)暗示法;(2)心理置换法;(3)比较法;(4)幽默法;(5)宣泄法;(6)社会强化法;(7)迂回法;(8)合理认知法。

对有心理总是的学生进行教育与行为矫正,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有时,同一类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同一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同类的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取得良好教育与矫正效果的范例,都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的结果。

七、实例分析

1. 小学五年级的小路和经常咬笔头,王老师发现后,就让小路和她一起看录像。录像播放了铅笔在显微镜下的情形,然后是一个女孩咬笔头的情形,再出现这个女孩呕吐,肚痛的情况。不久,小路就改掉了咬笔头的习惯。请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分析。

答:为了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常用以下方法:

①暗示法;②心理置换法;③比较法;④幽默法;⑤宣泄法;⑥社会强化法;⑦迂回法;⑧合理认知法。

在此案例中,王老师运用了比较法和社会强化法来引导小路。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坚持的意见产生怀疑并逐渐认识到是错误的,从而转变原有的态度的方法,叫比较法。王教师用录象中的女孩作为让小路进行对比的对象,使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产生的不良作用,使他们正确地分辨是非并改正错误行为的方法,叫社会强化法。王老师通过录象让小路改掉了咬笔头的习惯。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与行为矫正,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有时,同一类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同一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取得良好的教育与矫正效果的案例,都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的结果。

2. 高二男生李飞到周老师处咨询了有关如何与异性相处的问题,谈话中涉及一位女生。不久,周老师在与该女生谈话中,提到此事。结果李飞与该女生关系紧张,并对周老师极为愤恨。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论述这一现象。

答:这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原则的问题。心理咨询有以下原则:

①长善救失原则;②委婉启发原则;③尊重信任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具体分析原则;⑥预防性原则;⑦保密性原则。

周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咨询人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① 咨询人员的全部谈话内容,只允许当事人知道,咨询人员之间不能相互打听属于保密范围的有关信息;

② 咨询人员要养成不打听别人秘密的职业习惯;

③ 咨询人员要树立保密是法律与道德需要的观念。

周老师并没有做到这些,李飞出于对周老师的信任,在咨询过程中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周老师,而周老师却把事情告诉了他人,因而导致了李飞与女生的关系紧张,而对周老师极为愤恨的结果。


答案有错

上一篇:[广东电大]电大《心理学》形考册(3)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