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 时间:2024-09-14 11:04

发布时间:2024-09-14 11:04

| 人浏览

【答案】中央电大《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A)。

A.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B.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C.过渡期的存在 D.儿童智力发展需要

2.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D)。

A.小学化 B.突击性 C.单向性 D.整体性

3.社区教育起源于( B )

A.英国 B.丹麦 C.法国 D.美国

4.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B)。

A.家长会 B.家长咨询 C.父母育儿橱窗 D.家长开放日

5. 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D )

A.1-2岁B.1—4岁C.2—3岁D.0-3岁

6.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在小班进行 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 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志愿者,幼儿园每年都会在某些活动中邀请一些家长做志愿者,负责部分教育活动,具体职责视当时的教育活动而定;家长俱乐部,幼儿园可通过多种形式,如定期会面、论坛、博客,以及QQ群等,组织家长俱乐部吸收家长参加各个班级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幼儿园可根据教学计划,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以便更好的利用周围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3.简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1)优化社区学前教育的功能;(2)提高学前教育正式机构的教育质量;(3)促进社区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4.简述幼小衔接的意义。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过渡期的存在;(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3)现在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儿童的长远发展。

5.简述各国幼小衔接实践的基本特征。

各国幼小衔接实践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的过渡模式:小学向幼儿园靠近、幼儿园向小学靠近和幼儿园与小学一体化。国外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共同特点是:①入小学的预备教育必须为幼儿身体、认知、情感、道德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②小学预备班的教育始终保持幼儿园的特点,符合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③加强教师素质的训练,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都能了解衔接阶段儿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般会面临哪些问题?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帮助解决?

面临的问题:①、社会要求的提高。②生活制度的变化。③师生关系的不同。④生活环境的变更。⑤教育内容的加深。⑥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如何做:①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②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第一培养主动性;第二培养独立性;第三发展人际往能力;第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③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2.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怎样坚持非小学化的原则。

要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答案要点:(1)分析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更;教育内容的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2)幼小衔接的相关原则: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3)幼小衔接的有关途径: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第一培养主动性;第二培养独立性;第三发展人际往能力;第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答案有错

上一篇:中央电大《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二)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