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陈述的角度要统一,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7、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 突出。
8、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 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收集评价资料、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
10、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11、访谈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1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
1、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3、 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反思的内容:
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
(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
(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3)对儿童观的反思。
(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5)养成反思的习惯。
4、 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中班《朋友的信》
活动目标
1. 了解故事内容(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 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
活动准备
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
2. 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
3. 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
4. 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
5. 讨论找朋友的方法。
(1) 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
(2) 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
活动建议
1. 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
2. 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
朋友的信
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
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
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
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
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
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
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
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
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朋友吧,小兔子。”
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标准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目标制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3、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看法(2分)
五、应用题(共35分)
1、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关于中秋节主题活动,题目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主题活动框架,相关的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与家长工作。并在主题中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教案。(20分)
1、主题目标整合、有概括性,(3分);环境设置与家长工作适当(5分)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了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5分);
2、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2分);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2分);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5分);建议与延伸适当(1分)。
主题目标:(3分)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
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
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
(一)环境创设(5分)
1、活动区:
*科学区:
(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
(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
(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
(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
*美工区:
(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
(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
(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
*阅读区
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
*角色游戏区:
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沙水区:
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
墙饰:
(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
(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
(二)家长工作
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
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
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
主题框架(5分
活动设计(10分)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 (月饼)
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5分)
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
上一篇:电大《哲学引论》形考作业(3)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