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2)
认真阅读《水浒传》原着、教材关于《水浒传》的论述及相关研究论着,并以小组形式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每组选择两个题目集中讨论;每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做五百字左右的发言,并注意其他同学的观点。讨论之后,请用各150字摘要记录三位同学的发言,并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提交。
讨论题目:
(1)《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否“农民起义”?
非农民起义说。《水浒传》的主题是什么?历来就有争议。近几十年来以主张“农民起义说”者为多。仔细剖析《水浒传》内容,实际上它很少涉及宗法社会的农民生活,更没有表现出宗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的诉求。即使偶尔写到一些农民也大多是沉默的、没有追求的、随人俯仰的一群。《水浒传》中写的社会底层的精英,绝大部分是游民或社会边缘人物。所谓游民就是脱离宗法网络、宗法秩序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小说中描写了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挣扎和奋斗。他们的“经济诉求”是优裕的物质生活,为了实现这种物质生活就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发迹变泰”就成了他们的政治诉求。《水浒传》中写出了游民奋斗过程中成功的一面,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阴谋陷害,“聚义”最终失败了。《水浒传》所写的是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水浒传》作为第一部用口语写作的长篇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考察,它也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造反有理”的思想,同时还为造反者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如“好汉”、“逼上梁山”等,这个话语体系不仅为后世造反者所认同,也为其他阶层的人们所理解。近几十年来,《水浒传》中的招安最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持“农民起义说”的学者认为“招安”是背叛。摆脱一些教条,对招安问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可知招安既是当时不可避免的结局,其意义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农民起义说。《水浒传》的题材是农民战争题材。作者站在同情、赞扬农民起义的立场上,颂扬起义领袖的立场上,站在被压迫阶级立场上,反映“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现实,创造了人民英雄的群像,肯定了农民武装斗争的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小说揭示了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即农民与贪官污吏、奸臣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忠臣与奸臣的矛盾。两种矛盾相互牵制,最后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忠奸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两大阵营森严壁垒,界限分明,分别是梁山英雄和以高球为核心的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如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太尉高俅、太傅杨戬、皇戚慕容达等中高级官员,是斗争的主要对象。人民反抗力量主要是江湖社会,包括反上梁山的英雄,李逵、吴用、“三阮”等中坚力量;逼上梁山的英雄,宋江、林冲、花荣、柴进等领袖和骨干;拉上梁山的英雄,有降将关胜、呼延灼、张清等。小说还写到沟通梁山义军与皇帝的关系的中间力量,如清官陈文昭、忠臣张叔夜、妓女李师师等。作品反映人民的积怨、积愤,反映人民不平的心声,歌颂人民靠自己的斗争改变命运,对现存秩序表示怀疑,对自己的力量予以肯定。作品肯定复仇的合理性、正义性,宣扬农民反抗是“逼”出来的。“逼上梁山”的描写体现的就是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忠奸斗争也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作者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对封建皇权有揭露批判,但不敢直接否定,而是千方百计为其开脱。通过一些语言、情节表达“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主张“清君侧”,而反对“取而代之”。作者企图把反抗斗争纳入忠奸斗争,把宋江写成“权时避难,暂驻水泊”。七十回以后,忠奸斗争成为主线,最终是忠臣失败。这与农民斗争有联系,但又有变化,是忠奸斗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农民斗争,开始时是忠奸斗争中忠臣的同盟军,最后成为忠奸斗争的牺牲品。
(2)如何看待《水浒传》鱼龙混杂的人物群像?
《水浒传》描写的是一个时代下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各个行业不堪所迫,转而投身绿林,而这108将就是其中的代表。也就是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看起来鱼龙混杂,但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例如林冲,他是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的典型代表。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趋群,既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怨气。但教头的地位,舒适的家庭,又使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高衙内在大庭广众之中调戏他的妻子,他忍了;中了高俅的圈套,被发配沧州,他忍了;野猪林差一点儿丧命,他又忍了;到了沧州,他还是准备继续忍下去,被发配充军还幻想有一天能回来“重见天日”。但是,高俅父子为了谋害他,竟然派人到沧州火烧了大军草料场,要把他活活烧死。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手刃了仇人,毅然上了梁山。
(3)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招安描写?
关于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也是比较客观的。(1)宋江身上存在着接受招安的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2)还有两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和梁山泊起义军内部存在的接受招安的某些因素。起义军首领绝大多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赤贫代表阮小五唱的调子就是:“忠心报答赵官家”,阮小七唱的“京师献与赵君王”。108将中,只有李逵动不动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但在小说中,李逵的话成了插科打诨的噱头。像林冲、李逵这样愿意一反到底的英雄毕竟是极少数,连吴用、公孙胜、刘唐等首领也是无可无不可;更不用说占压倒多数的来自朝廷方面的降官降将了。(3)水浒故事流传加工是在宋元之际,《水浒传》成书在元明之交,异族入侵,对中原汉民族构成极大威胁,朝廷和起义军更愿意合作以共同抵御外侮,所以宋江接受招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征辽。显然,在宋江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渗透了元明之交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也体现了元明之交的时代折光。这样看来,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4)《水浒传》有哪几种结局?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水浒传》版本不同,结局也不同。版本主要分为一百回种和一百二十回种的,后者将宋江起义的整个过程都写了下来,包括一百单八将的齐聚,梁山兴旺,和后期众英雄替朝廷卖命,征辽,征田虎方腊等起义军,最后走上了不归路的过程。而前者只是写了宋江起义征辽,征方腊的过程,而没有征田虎的过程。但是还有一说就是前者是完全出自施耐庵之手,而后者是由后人加的二十回。
(5)《水浒传》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
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的最后十八回为第三阶段,写起义军的瓦解覆灭。人们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分歧主要集中于这一部分。总体看来,作者对农民起义英雄是肯定的、同情的,甚至是拥护的;对昏君奸臣是不满的、甚至是痛恨的。但作者有一个底线,就是起义军不能推翻封建统治和封建皇权。说白了,作者是赞同起义军接受招安的;但对起义军最后被利用、被消灭又深感遗憾。换言之,作者既不能容忍封建政权被农民军所取代,又不愿看到起义军被利用、被消灭的下场。作者客观上写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虚伪,写出了农民军的淳朴信义、光明正大。他不愿意朝廷与起义军连年攻杀,但又清醒地认识到起义军投降也不是出路。作者思想上陷入矛盾和两难境地,所以他安排了公孙胜归山、鲁智深坐化、燕青辞主、李俊诈疯等情节。燕青辞别卢俊义时说:“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无结果耳。”作者找不到任何解决矛盾的办法,也不可能给起义军指出一条超越他们自身本性和特征的出路,作品只得在“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情”的哀怨声中落下帷幕,表现出鲜明而又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招安以后的描写,读来沉闷凄凉,艺术上也不太成功,但其思想内容却相当深刻。他不仅符合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结局,而且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招安以后的描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刻思索。他指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忠与奸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揭示了农民起义的一般归宿,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6)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
《水浒传》中特别歌颂“聚义”,描写了与主流社会对抗的人们,在与相同命运的人结合起来之时所显示的力量。《水浒传》为游民的组织化构造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和运行规则,游民懂得了江湖上同道的交往应该是有规则的,这就是被江湖上认为最高准则的“义气”。实际义气是游民的道德,义气正是由《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描写而登上江湖殿堂的,从此深入江湖人的心,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其他阶层的人们。为了义气不怕两肋插刀,“江湖义气第一桩”,这种游民的通俗道德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应该是《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功劳。《水浒传》创造了江湖话语,也由于这些话语活跃在人们的口头,它们被江湖人所接受,并成为江湖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或基础。
《水浒传》书中的江湖是丰富而生动的,在其受众中有极广泛的影响。鲁迅所说的我们的社会有“水浒气”、“三国气”,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社会存在,不能否认《水浒传》的广泛传播也是其原因之一。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正俗》中说,“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那就是“小说教”,极言小说对于民众思想影响之大。现在也是如此。因此通俗艺术的作家们更应有社会责任感,更要慎重。
(7)水浒英雄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林冲。因为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展示了梁山英雄“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水浒传》写农民起义,其领导成员不止是农民,它吸纳了各方面的叛逆人物,包括来自统治阶级中的人物。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而投奔到农民队伍中的人物,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的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他出场的穿着打扮所体现的身份、风度,说明了他是一个有相当地位的人物,接着就介绍了他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日子过得很美满,这就跟没有家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鲁智深截然不同。林冲一出场,作者就将他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他的思想性格,他跟妻子一起到岳庙烧香,自己正看着鲁智深打禅杖出神时,妻子就被高俅的养子高衙内调戏了。一个军官,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调戏,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当他得知此事正要对那个人下拳时,看出了不是别人,原来是那个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的高衙内”,此刻书中写到:“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所谓“本管”,就是顶头上司,“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不单纯是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而是挖掘了林冲的内心世界。当鲁智深便带了二三十个人来帮他撕打时,林冲与鲁智深有两句简单对话,林冲说:“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而鲁智深却是这样说:“你却怕他本管太尉,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鸟时,且教他吃酒家三百禅杖了去。”请看:一个忍辱怕事,一个嫉恶如仇;一个自己受迫害也能忍,一个看见别人受迫害都不能忍。两个人的性格的鲜明对照更突现出人物的典型化。
林冲所感受到并且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使他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最后走向反抗,走向梁山。
水浒英雄中,有很多人走的是林冲的路。那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林冲的遭遇是领导者走向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在那个受人逼迫的社会里,曾经软弱的林冲被迫走向坚强,走向反抗。作者在塑造林冲这一典型形象时,突出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彻底反抗的性格,以自身的遭遇展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水浒传》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
武松。因为武松是一位非常生活化的人物。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8)《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何在?
要点:(1)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程。(2)语言运用的成就。一是人物语言个性化;二是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三是叙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明快,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
上一篇:2015春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