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掌握几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六、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讲是全面进步的新社会。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应该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保证。表现在:第一,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第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三,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现代化建设赋予我们的双重任务是,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及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劳动者文化素质的竞争、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竞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四有”公民。
培育“四有”公民,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新要求。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方针。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
新时期,江泽民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坚持“二为”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其基本点是: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恶丑,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是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问题。“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二为”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只有坚持“三贴近”,文化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三贴近”,才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才能适应人民群众赢得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才能真正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担当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两重性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既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又是一种商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两重性决定了文化生产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把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经济效益。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自觉地坚持与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保证了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团结、凝聚、支撑党和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在教育。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道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的内容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
六、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1.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党中央始终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
1983年10月,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95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次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996年,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和优先位置,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2.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并为其提供成果转化的渠道和条件。
上一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