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 时间:2024-09-17 05:27

发布时间:2024-09-17 05:27

| 人浏览

【答案】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学习辅导

诗经》的思想与艺术


  一、《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诗经》的内容,教材归纳了6个方面: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都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是歌功颂德之作。但他们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后世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5篇作品。


  (2)农事诗。周初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要举行隆重的祈谷、籍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诗经》中的《臣工》、《噫噫》、《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籍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的祭祀乐歌。《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88句,380字,叙述了奴隶一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


  (3)宴飨诗


  (4)怨刺史


  (5)战争徭役诗


  (6)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的内容远不止以上六类。总而言之,《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诗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则是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的诗歌,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国风二雅中,表现尤为突出。《诗经》的十五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原来是流传在人民口头的作品,它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们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是学习的重点。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教材上总结了它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手法。所谓赋、比、兴,朱熹《诗集传》有较好的解释。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代的话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本事或情感。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事物的发端。《诗经》在使用它们时,往往是交叉的。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另外,比兴也常常分不开,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它们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使用的手法最典型的是《豳风七月》,它叙述了古代奴隶们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基本上是铺陈其事的叙述,而不借助比兴。《诗经》中的手法运用十分广泛,比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有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有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卫风黍离》。


  《诗经》中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花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花),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新娘出嫁后多子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再如《关雎》,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并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2)句式和章法(包括句式、重章、叠字、叠句等)。


  (3)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先秦诸子说理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先秦诸子主要有以下说理散文著作:


  1、《论语》记载孔子(前约551~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篡录,成书于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的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只言篇语,短小简约,所以被称为语录体的说理散文。《论语》通过对话而说理,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其文学价值不在于语录体的本身,而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亲切感人,循循善诱的文化巨人和教育家的形象。《老子》和《论语》一样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老子是一位智慧老人,他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


  2、《孟子》7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289)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文学大师,通过他的理论和思想,人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①在论辩中采用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方法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之中,加之类比推理、二难推理、逻辑推理的巧妙应用,收到了左右逢源的效果。②善用比喻和连比以及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③以浩然之气行文,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性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进而深化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于精神上压倒对方。这种文风气概非凡,无私无畏,如江河奔腾,如迅雷不及掩耳。


  3、《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3个部分,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之手。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又发展了老子,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文学价值:①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是庄子的主要创作方法,所谓卮言就是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语言层出不穷,散曼流衍,使所讲述的道理永远流传下去。所谓重言即借助于长者、尊者、名人的语言,使自己讲述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所谓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使自己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感人至深。②《庄子》的寓言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超越时空、物我一体,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使读者在不可思议中领悟其哲学思想的内涵。③《庄子》的语言新颖奇特,富于变化,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加之节奏鲜明,音调和协,是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4、《荀子》现存32篇,大多为说理散文。荀子与孟子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所不同的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他们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主张内在之仁,提倡性善,荀子主张外在之礼,提倡性恶;孟子重义轻礼,荀子重义不轻礼;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孟子尚王道,荀子尚霸道。《荀子》一书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的同时又吸收其思想学术精华,做到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议论文:①荀子善辩,思理严整,论证全面,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文风博大宏厚。②大量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使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③大量使用排比句,兼以韵语描写和抒情,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感染力。


  5、《韩非子》是作者冷峻观察现实问题而发表的论文集。韩非(约前280—233)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承荀子,发展了刑名法术之学,主张刚强有为,融法、术、势于一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韩非子》的说理特点:①在先秦说理散文中,韩非子有意识的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形象化的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许多寓言取材于民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智慧。②语言于平实中见奇妙,耐人寻味,警策世人。


  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①鲜明的阶段性。先秦说理散文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春秋至战国初期为第一阶段,以《论语》为代表,记言记事,简明扼要。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较之《论语》篇幅扩大,长篇大论,专题专论,并以寓言助说理。战国后期为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较之《孟子》《庄子》,结构完整,体制宏富,以论见长,逻辑严密。②鲜明的现实性。先秦说理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他们治理天下的政治观点,如仁政爱民、主张法治、反对战争、崇尚天道、提倡兼爱等等,都具有相当强烈的现实针对性。③鲜明的时代性。先秦说理散文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阶层的出现而出现的,士在当时一言九鼎,怒则诸侯惧,安则天下息。这些人宣传主张,广招门徒,为治理社会跃跃欲试,成为当时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④鲜明的个性风格。孔子的简洁明快、孟子的博词雄辩、庄子的想象瑰丽、荀子的见识超拔、韩非子的机智警策,都以不同的个性风格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⑤鲜明的社会责任心。先秦说理散文题材重大,思想分量很重,作者们无暇披露个人的闲情逸志,无心勾画眼前的小花纤草,都自觉承担起了重大的社会责任,为治理社会开出了一副副药方,真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先秦历史散文的主要著作


  先秦历史散文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部著作: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为传述春秋而作,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的编定者可能是一位儒家学者,这从《左传》维护周礼、宗礼尚德、以礼评判人物和以民为本,赞扬忠良,揭露暴虐等方面就可以看出。


  (2)《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故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于战国初年。《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观念得到继承,在神与人的关系上,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世的重视。


  (3)《战国策》33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诸国军中大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进行辩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都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最后由西汉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和他们的人生观,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认能,追求功名利禄。


《离骚》的思想与艺术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开头四句是了解屈原身世的关键: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整个意思是,我是古代帝王颛顼的后代,死去的父亲名叫伯庸。寅年寅月寅日的那一天是我降生的日子(生占三寅,大吉)。父亲看我出生时节的气度,结合天地之意就给我取了最好的名字。名叫平,字叫原。


  (2)《离骚》共14小节,可分三大部分。1~6节为第一大部分。先述自己身世,依次写自己修洁之行,忠贞之志,奋发之情,坎坷之遇,清白之守。7~10节为第二大部分。既写自己不容于世,以历史上的兴亡事例,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幻想境界表达追求美政理想的迫切和追求失败后的痛苦。11~14节为第三大部分。借灵氛巫咸劝己远行,申诉楚国统治者颠倒黑白,不可挽救,在行与留的矛盾中选择以身殉国之路。


  (3)《离骚》的艺术特色:①强烈的抒情,独特的个性,内心世界的展示,充分表现了抒情诗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②飞腾的想象,奇妙的神话,大胆的夸张,巧妙的虚构,充分扩大了抒情诗的张力。③比兴象征的手法,充分体现了抒情诗的感人力量。④大开大合和起伏呼应的结构,充分发挥了抒情诗的章法魅力。⑤吸取民间语言,应用长短不齐的句子,充分发掘了抒情诗人的创造性。


  《离骚》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殉身无悔,用情坚贞;②上下求索,不断进取;③比兴寄托,承上启下;④悲秋伤逝,影响深远。


《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这两篇作品不作于一时,前后相去十年,但它们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作品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以及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子虚赋》假设子虚出使于齐,向乌有先生夸耀楚王在云梦泽游猎的盛况非齐王所及。乌有先生认为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对其进行了批评。表现出作者对诸侯及其使臣竞相侈靡、不崇德义的思想、行为的否定;《上林赋》写亡是公又以天子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否定了齐、楚的辽运盛大,使诸侯国相形见绌。最后主张采取一系列措施,尚德崇义,按照儒家理想和经典以治天下。于是,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又成为对上林巨丽之美的否定,使作品的宗旨得到进一步升华。作者是要以自己构想出的盛世蓝图及对畋猎的态度诱导君主,以达到讽谏的目的。


  《子虚赋》、《上林赋》对所关涉的事物在文中作了极其夸张的描绘,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作者笔下,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的依归,较好地融为一体。从结构上看,两文都是篇首几段用散文领起,中间若干段用韵文铺叙,篇末又用散文结尾。使作品气势恢宏,波澜起伏,一转再转,而又气脉贯通,一泻千里。从句式上看,两文句法灵活,用了许多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的短句,使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史记》的叙事与写人艺术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史记》一书最具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作者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纪、世家的传主一般根据政治地位来决定他们的入传问题,但作者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对某些具体人物进行了合乎逻辑的归纳。如本纪未收西汉惠帝,而项羽、吕后则被列入其中,孔子、陈胜则被列为世家等等。第二,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穣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就前后相次。第三,《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侠列传》、《酷吏列传》等等。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行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力图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司马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例如,他曾较客观地分析了项羽、吴起失败的原因。为了更深刻地展示因果律的关系,在叙事中,司马迁还注重详略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他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都进行详写,对结果则往往略写。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作品中大量艺术手法、笔法的运用充分反映出司马迁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是《史记》一书厚重的原因之所在。


  二、〈史记》的人物刻画


  1、《史记》中人物的择取。《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展示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据统计所涉人物四千多人,重要者数百名,其中有许多来自下层的人物形象。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择取,与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2、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如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具有高超射艺的李广、立志复仇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等等。


  3、描写人物时充分注意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使人物语言、行为符合个性特征。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等等。


  4、《史记》还注意表现人物的共性特征。这是它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因素主要有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三是人物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等等。总之,《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5、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多维透视的方法。这使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对立的。这种方法,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且真实丰满、栩栩如生。但作者始终能够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并不因为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而忽略了主线。


  6、旁见侧出法的运用。又叫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去显示。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损害一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一致性,保持了这一历史人物性格的完整性。


乐府的思想与艺术


  (一)思想内容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中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都得到充分的反映。其中,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表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而同属相和歌辞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则以富贵之家作为表现对象。这种安排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代表作品有《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羽林郎》等等。


  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作品有更深的开掘。《薤露》、《蒿里》、《战城南》等描写了死亡的凄惨悲哀和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同时,两汉乐府诗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艳歌》、《长歌行》、《董逃行》、《炼时日》、《华烨烨》、《上陵》等俱是通过人的神仙化、神仙的世俗化,表达作者企求长生、沟通天人的理想。


  (二)艺术成就


  1、生活镜头的选取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有诗意的镜头,并及时摄入画面。同时,他们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也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另外,在选择叙事题材时,他们则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诗人们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并饶有兴致地把它们写入作品。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只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无雷同。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4、叙事详略得当


  两汉乐府叙事诗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大体遵循了三个原则:第一,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第二,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第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与艺术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又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代表作品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宵会》、《东城高且长》、《孟冬寒气至》等等。


  (2)人生哲理的揭示


  《古诗十九首》作品中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古诗十九首》涉及了永恒与有限的关系,如《回车驾言迈》、《青青陵上柏》等。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等。忧郁与欢乐的关系,如《生年不满百》、《今日良宵会》等。来去亲疏的关系,如《去者日以疏》、《西北有高楼》等。


  (3)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一,敏锐的节序感,如《回车驾言迈》等。第二,微妙的空间感,如《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等。第三、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如《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把寓居他乡,饱经忧患,急需同情、帮助的他乡游子的失落、孤独、悲伤、怨愤等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长于抒情,并巧妙地以起兴发端,使诗意委曲婉转,反复低徊。它的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同样构成了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上,《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另外,名言警句、日常用语、古代典故、叠字、双关语等的自然融入,都使它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钟嵘《诗品》评《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诗十九首》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有错

上一篇: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模拟试题及4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