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大麻 潜在风险 马克思 主编 湖南 列宁主义 二十世 五四运动 | 时间:2024-09-28 03:47

发布时间:2024-09-28 03:47

| 人浏览

【答案】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网上05任务答案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1.公平的概念及理解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公平与平均是根本对立的。
从社会及其发展角度来说,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2.效率的概念及理解
鉴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效率这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方面,在经济学中我们这样讲: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相反的情况包括:"无法遏制的垄断",或"恶性无度的污染",或"没有制衡的政府干预",等等。这样的经济当然只能生产少于"无上述问题"时该经济原本可以生产的物品,或者还会生产出一大堆不对路的物品。这些都会使消费者的境遇比本该出现的情况要差。这些问题都是资源未能有效配置的后果;另一方面,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
所以我们说效率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最有效地使社会资源得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简言之,可以用经济活动中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来表达,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投入的少,产出的多,效率就高。效率提高就要降低成本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或产出、增加社会财富,我们讲效率就要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
3.效率和公平的辨证统一关系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发展中的两大目标。社会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又表现为人自身的发展,保障人的权利、增进社会公平,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市场经济就是通过机会公平即平等竞争的原则,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由资源稀缺性和人的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另外,公平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当个人被认同,在心理上会产生知遇之心,使其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与效率相协调,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发展,"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
(1)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
先看个例子,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存在对立面,又存在统一面。一般来说,私有制企业主追求的是高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代表企业效率的高低。企业主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科学管理、遵守劳动法;但有些企业主为了提高利润率,容易采取一些损害工人权益的措施,诸如延长劳动时间、过度加班而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压低和拖欠工资,还搞一些有损工人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不合法的规定,等等。今年9月1日,上海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曝光22家"抠门"企业,这些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该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差额较大。此外,今年1-8月,上海有关部门收到不付最低工资的举报投诉647件,查处支付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案件907件。作为发达城市的上海还如此,一些边远和落后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这类企业,因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自然会挫伤其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需要通过政府和其他有关单位进行引导和监督,制定相关的章法,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获得"公平"的劳动环境和工资收入,同时要求和引导业主遵守劳动法,正确处理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提高劳动者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和体制建设,以实现公平和效率外在的相对统一。
所以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概括:
1.两者对立的根源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必须尽一切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把"蛋糕"做大,而要调动人们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则必须在"蛋糕"的分配时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而在个人能力、运气、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份额必然呈现很大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平均,则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
2.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增进。为了提高效率,公平可能会不变或者进一步恶化,或者说有时必须忍受更大程度的不公平;其次,公平的增进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为了增进公平,经济效率可能会提高,但很多情况下却必须牺牲更多的效率。
社会常常不得不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是要更高的效率呢,还是要更大的公平?"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找到二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优组合,是经济学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二难抉择。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这两个目标有时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因此一般来讲,只有适度的社会公平,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例如,加强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就能够一举两得:它既可以提高这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又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
4.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怎样正确把握分配关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事实上胡锦涛总书记已经做出了回答。据新华社报道,胡锦涛同志于今年6月22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特别提出我国要"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制、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显然,中央强调提出的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分配过程公平,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同原来流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不能并存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公平与效率可以实现内在的有机统一。只要真正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劳动收入既会拉开差距,又不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大,而且会直接促进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提高按劳分配收入,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原来流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这里阐述一下,借以借鉴和比较。
(1)、效率优先原则
该原则认为,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
(2)、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兼顾公平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总的来说,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二.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1. 洛伦兹曲线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它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如,收入最低的20%人口、40%人口等等所得到的收入比例分别为3%、7.5%等等,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整个的洛伦兹曲线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底边即横轴代表收入获得者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正方形的左边即纵轴显示的是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从坐标原点到正方形相应另一个顶点的对角线为均等线,即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这一般是不存在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兹曲线都在均等线的右下方。显而易见,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而事实并非这样。(在以下基尼系数中有详细说明)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是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是在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按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也不是45度线,而是向横轴凸出的折线,尽管凸出的程度有所不同。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就越是向横轴凸出,从而它与完全平等线之间的面积越大。
因此,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其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设G为基尼系数,则 G=A/(A+B) (0≤G≤1)
  A=0,G=0,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B=0,G=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公认为一种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被现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作为衡量各国收入分配的一个尺度。
3.奥肯定理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为奥肯定理。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这个定理:
失业率变动百分比 = -1 / 2 ×(GDP变动百分比-3%)
根据这个公式,当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当经济扩张快于3%时,失业率下降幅度等于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增长5%(高出正常水平2%),奥肯定理预期失业率下降1%;当GDP下降,或增长不到3%时,失业率上升。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下降1%,奥肯定理预期失业率上升2%。
奥肯定理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奥肯所提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经济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不仅其他国家未必与之相同,而且今日美国的经济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轨迹继续运行。因此,奥肯定律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奥肯定理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例如,美国1979年~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理,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
4.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关系
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基尼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三.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以后,有赞同的,也有不同意的,但大多数觉得应该看问题的本质,每个问题都应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片面之处,即部分认同,但不完全赞同。以下把几种观点陈述:
第一种观点:不完全同意。吴敬琏观点的可贵之处,一是对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关于"平等与效率"关系的论述进行了诠释,向人们揭示了关于"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奥秘,进而也揭示了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奥秘。使笔者深刻理解到:(1)在机会平等时,平等与效率正相关,即越平等就越有效率(如当代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机会平等则社会便有竞争力和创造力);在结果平等时,平等与效率是负相关,即结果越平等就越没有效率(如我国的"大锅饭"时期,人人都想"合法"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则社会便会失去竞争力和创造力)。(2)奥肯使用的"平等"与我国现行使用"公平"是不同的概念。奥肯所说的平等其实指的是平均,而我国现行所说的公平其实指的是正义(合乎法理与公理),也就是说,既承认机会平等是公平的,也承认在机会平等下产生的结果不平等也是公平的。(3)我国现行提倡"公平正义"与"效率"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是符合"公平是效率的能源"的国际理念的,因为效率的每个环节都不应脱离公平。经济学原理证明,从根本意义上讲,公平与效率客观上没有孰先孰后的关系,脱离了公平的效率不是真正的效率,而是表面的不可持续的"效率"。二是用某些统计数据论证了造成贫富分化(即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腐败和垄断(即机会不平等),这与人们直觉是相符的。 但是,吴先生的不足之处似乎是总在刻意回避一个叫"市场化"(本文定义为人们常指责的激进的市场化,它是一种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强调搞单兵突进在经济上搞市场改革的倾向)的问题。应该说,不论市场化的倡导者是不是吴先生,作为思想自由的学者,吴先生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是否健全。从哲学原理来讲,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向前迈进一步可能便是谬误,市场的功能也是如此。虽然市场化在某些方面给经济带来了有益的活力,但"好的市场经济"(吴先生语)是要有条件的,人类的竞争应有别于动物类的野蛮竞争。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特别是政治环境),一味地、片面地强行推行市场化,就会为腐败和垄断创造巨大的有利条件,就会强化财富的掠夺机制、弱化财富的创造机制,就会加速导致不公正的贫富分化。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按吴敬琏的意思,"合法的收入差距"就是"在机会平等前提下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照此说来,这岂不就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吗?按劳分配形成的差距能有几十倍、几百倍那么大吗?如果"正常的收入差距"果真是"机会平等前提下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干吗还要"建立全民低保"和"归还社保欠账"?......事实是,"正常、合法的"收入差距扩大并不是"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并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资分配造成的!而这个"资"又未必是在"机会平等前提下"取得的!虽然吴敬链"再次呼吁尽快""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最低收入保障"和"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但又对课征高额累进税的主张,扣了一顶政策上"存在方向性的问题"的大帽子。他反对向高收入人群课征高额累进程,表面上的理由,似乎是这种高收入属于"正常合理的",不同于"腐败和垄断"的"不正常"收入,合法的收入作为私人财富,应该受到保护、"神圣不可侵犯"!如果真是这样的逻辑,未免荒唐。难道"合法的"收入就不能征税吗?显然,吴敬链不可能是这个意思。但是,他如此高调反对课征高额累进税,会不会是隐匿了另一层不便明说的用意?其实,从他对课征高额累进税的主张扣上政策上"存在方向性问题"的大帽子中,还是不难理解吴敬链的真实用意的。在吴敬链看来,有些人之所以提出向高收入课征高额累进税的主张,是因为他们"把收入差距的这种不正常的扩大,归因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中国领导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他们认为"市场化改革过分强调效率,导致贫富差别扩大和平等的受损"。这种观点,在吴敬琏眼里就是一种否定市场化改革的言论,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吴敬琏立即向"课征高额累进税"的主张砸过去一根大棒: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按吴敬链的意思,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只能是一个:"腐败和垄断"!除此之外,任何归因市场经济改革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而腐败和垄断正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的表现,谁把问题归咎于改革,谁就犯了"方向性"错误!企业主和中产阶级的高收入恰恰是市场化改革的伟大成果之一,保护他们就是捍卫市场化改革的成果!谁对他们课征高额累进税,谁就是否定改革,谁就是把"矛头"指错了!......这就是吴敬琏反对高额累进税的逻辑和真实用意!明白了这一点,便可释然他的"自相矛盾"说法,其实一点也不矛盾。
3.同意。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具体理由同第一种观点的同意部分一致。
四.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1.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具体有: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全社会收入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差距合理区域上线),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城镇居民年增速8%-9%;农村居民年增4%-5% ;
(3)不同的行业工资相差较大.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财富分布不公平;
(4)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45%;
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6.04%。
(5)整个改革时期尤其是90年代福利指数有大幅上涨,全国居民总体上而言,生活水平提高很快,这也是改革能得到广大人民拥护、真心赞同的重要原因,但也应看到,由于农村人口比例大,且城乡差距过于显著(进入90年代,这一差距迅速拉大了),所以全国的福利指数并不高。
2.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
(1)、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城乡差距造成了基尼系数的扩大,这种状况相对于城乡比较普遍的拉开了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拉开的速率非常快,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从相当均等拉开到这么大的差距,比起经过若干代人才拉大收入差距的情况,冲击力要大得多。
(2)、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3)、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4)、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腐败和垄断"、"市场化"均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这里所说的"腐败",其实是指特权,即是一种难以受到有效监督与制约的权力。这里说的"市场化"是指激进的市场化,虽然"市场竞争"也会导致贫富分化,但它还没有成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公共政策对起点的公平关注不够,各方面改革不到位引发过程的不公平。
(5)、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收入分配来说,更为严重的是起点不公平。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出身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差别。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就有关社会政策的选择。人们主要的不满是受教育的机会、健康的机会、迁徙的机会等等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最为严重。人的发展机会是不是平等的,进入市场的机会是不是平等的,从比较贫穷的阶层提升的机会是不是平等的。
3.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1)、认识上的误区。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传统体制下,我们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本来是为实现理想中的"公平",结果窒息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葬送了效率,带来的是"共贫"。所以,改革也就从打破平均主义入手,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城市中的工资和效益挂钩制度。随着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八十年代,尚不严峻,九十年代以后,这一状况明显起来,引起大家对它的重新关注。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在实际中,由于"兼顾公平"需要政府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水平),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增长,所以只讲效率、不顾公平的事在各地时有发生。加上过去吃"大锅饭"的弊端,有些人认为一谈公平,便有搞平均主义的嫌疑。事实上,尽管对公平有多种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分配结果上的平均主义和收入相差悬殊都不是公平的体现。如果一些政府部门因怕人家说搞"平均主义"而不敢对收入相差悬殊进行调节甚至人为的拉大差距,那就是认识上的误区了。
在理论界,面对收入差距的扩大,许多人从发展经济学上找依据,主要是库茨涅兹的"倒U型"理论和刘易斯的劳动剩余模型。从而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经济发达了,实现了工业化,则这一问题自然会解决,因此,当前的任务就是保证经济增长,而不要在公平上作过多的文章。实际上,库茨涅兹的"倒U型"理论,只是根据一些可信度较低的数据而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刘易斯的模型是在"劳动力剩余"前提下,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的一个理论,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庞大,这个转移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若考虑部门内部的转移,则这个转移过程在中国不仅漫长而且收入差距会很大。所以,就会有一个"稳定"的问题,社会得不到稳定,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当然,这里并不主张不讲增长,因为没有增长即使最"公平"也只是"共贫"而已,所以走"增长与公平并重"的道路对于我们国家可取性更大,即政府主要承担公平责任,市场则追逐效率,实现增长与公平的统一。
(2)、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3)、改革中的一些正常因素也加快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体制的改革,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尤其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每个经济主体都根据在市场中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各主体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同,所得的收入当然有区别。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时,有帕累托最优状态和帕累托次优状态。如果将大家都能从中获利的改革,称为帕累托最优改革;将一部分人能获利,一部分人会受损,但整个社会获利程度大于受损程度的改革称为帕累托次优改革。那么,早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城市中的放权让利措施就是帕累托最优改革,它普遍增加了大家的收益,引起的收入差距变动也较小;现在的教育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就是帕累托次优改革,虽然对整个社会而言改革是必要的,但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使长期会受益,但眼前必然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分摊了改革的成本。在帕累托次优改革中,受益的人收入增加了,而受损的人收入受到影响。
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
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主渠道。规范收入分配关系主要还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1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 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 保障最低收。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6)、大力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经济。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前提和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7)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核心内容。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偏大。当前我国政府向农业倾斜的各项政策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有效政策。
(8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重要途径。地区差距是形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5.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几点建议
(1)加速城市化进程
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提高外,还应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产值中,随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以及居民在城市人口中的上升。政府采取的限制城市化的政策影响较大,如将户籍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种,且采取措施人为的阻碍农业人口成为城市居民。过去是通过"离土不离乡"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乡镇企业,强调就地转移,这实际上排斥了"城市化",因为许多乡镇企业所在地实际不具备城市功能。如果能在有条件的城市周围扩建城区或建立卫星城,或将现有县城、乡镇扩大,则将极大的促进目前不景气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还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因为农村人均收入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大量剩余劳力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若能将一部分多余劳力挤出,农村生产率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会上升。
(2)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消除市场的"马太效应",主要靠政府,靠财政转移支付。目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没有注重地区差别。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额是根据上年的基数来确定的;而政府向居民的转移支付主要集中在城市,且方向不甚合理,如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迫在眉捷,可现实情况是政府没能负担起应负的责任,资金投入往往不够,而且广大农村居民实际上是在保障范围之外的(国家每年对贫困人口有一定的扶贫资金除外),这也是农村许多人收入严重不稳定的一个原因。当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调整政府对个人转移支付的方向,有一个财力的问题,目前谈论的"费改税"就是要加强政府的财力,加上少搞一些重复建设,能否有助于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呢?
3、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实际是不够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基础教育,从理论上讲应由政府提供,因此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助学活动实际表明政府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至于高等教育,应该说是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如果完全采取收费制度,无疑会使很多低收入家庭无法将子女送入大学,可行的方法是走公立和私立相结合的道路,公立大学由政府提供经费,使那些优秀但贫困的学生能继续接受教育,否则,教育上的不平等,势必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不平等。
4、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税制,依法治国
"市场流行官场法则,官场流行市场法则。"是目前社会状况的重要写照。80年代,我国在价格上实行"双轨制",结果"官倒"流行,一部分人利用职权倒卖物资赚取价差而发了大财。90年代至今,又有一些"内部人"炒卖房产而成为巨富。这说明市场秩序不健全,竞争就不平等,就会人为的拉大差距。政府现在强调依法治国,要减少权力介入市场,惩治腐败,在政策上是对的,关键在于执法严格。政府这些年,法律制订了很多,实施效果却不理想。因此,真正应在执法环节多下一些功夫。
税制不健全也是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例如遗产税和赠与税未开征,享有大量遗产和不享有遗产的人收入差距当然明显。税收征管方面也不容忽视,如今,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大户,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则成了"漏网者"。
小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生产力还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差距很大。因此,在我国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的当前,重视和强调效率是天经地义的。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
  
〔参考文献〕:
1.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杨云善:《差距与公平》---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杨云善:《政府调控收入分配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4.武彦民、黄凤羽:《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5.杨云善:《对完善政府收入分配调节体系的思考》---经济师(2003年11月10日-11日);
6.许平中:《中西历史反差探源》---中国广播出版社(2004年);
7.马尔萨斯:《人口论》---商务出版社;
8.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府与市场》;
9.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出版社;
10.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望周刊(2005年2月24日);
11.权衡:《和谐社会更需要公正的收入分配》---文汇报(2005年3月7日);
12.黄景钧:《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公开》---人民日报(2005年6月24日);
13.政协常委:《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社会不和谐根源》---新华网(2005年7月7日)。












答案有错

上一篇: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网上04任务答案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