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四耕
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涅希?波尔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渔夫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旅行者问他,为什么不出海打渔挣钱?渔夫回答,为什么要去赚钱呢?旅行者说,赚到钱之后,你就能买大渔船,然后可以在船上晒太阳。渔夫微笑着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财富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手段与目的的悖谬、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戏剧性的“异化”。原本,手段源于目的,服务目的。但现在,目的的价值被虚置,手段的地位被提升;手段摆脱了目的,自成一套,另成“目的”,这就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今天,我们的教育航船正劈波斩浪、高歌猛进。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就越需要多一些清醒和冷静,越需要多一些反思和追问。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教育要回归本原,这是许多人的共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教育的本意。或许,回归初心,教育本该如此。
现在,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出大问题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你看,今天我们从上到下都在为上海PISA成绩又一次世界第一而欢呼!我不知道这个第一的“含金量”,我也不知道这个第一的价值在哪里。我只知道,如果这个第一不去关注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去发现“教育即解放”的涵义,不去追寻“人即目的”的意蕴,不去深究教育的“初心”,又有何意义呢?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要第一;我是说,我们要关注第一背后的人学意义,我们必须直抵教育之初心。
教育之初心是什么?我以为,教育之初心在激发想象,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之初心在发展理性,而不是讲授道理;教育之初心在鼓励崇高,而不是理解规范;教育之初心在丰盈灵魂,而不是掌握技艺;教育之初心在温暖心灵,而不是强化记忆;教育之初心在点亮人生,而不是预知未来。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毫无疑问,当我们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其结果必然是压抑“生长”,实际上是否定了“生长”。须知,“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想象大胆的人、一个性情完满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一个灵魂丰盈的人、一个精神崇高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人吗?就算用功利标准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难道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回归初心,这是改革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所谓的改革毫无意义;回归初心,教育之前景一片明媚。对于教育,我们的初衷是这样的:努力让每一个儿童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灵魂高贵、干净,对多样的世界秉持宽容与尊重;他热爱学习,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他有自由的头脑,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他有丰富的心灵,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当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异常复杂的。在父母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了不起的;在教师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个谬论。我相信,教育不是万能的,“七分天生,三分教育”。但是,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福祉,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未来,你何苦那么担心他眼前的这点成绩呢?看得远一些吧,这是一位教育者应有的深邃!
课堂教学变革理应不忘初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进行一场对话。哲学家问:“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说实话,我们的教育比较关注那些50%、80%的东西,唯独不愿意成全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似乎很愿意那种培养“懂哲学”、“懂数学”的“哲学家”,而愿动手、会实践的船夫是被教育抛弃了的对象。我想,这是十分悲哀的一件事。也许您还记得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的呐喊:“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先生说的是“乡村教育”,但何尝不是批评整个教育现状呢?你看,八十多年过去了,陶行知先生所描述的那些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为普遍、更加直接!而且,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悬崖勒马!
君不见,我们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授受为中心,以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评价标准。如此,儿童的心灵已经物化和精神已经枯萎。从现象上看,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站着的先生始终处于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始终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的跪着的灵魂。我以为,当课堂教学被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参与,无须灵魂介入,无须心灵支撑,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并熟练解题的田地,只需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来代替思维品质的优化、能力素养的提升之时,教育实际上已经沦为扼杀灵性和藐视灵魂的工具。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围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举办中学校长教学论坛活动,60多所学校用“最遥远的梦想”和“最专业的实践”诠释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他们“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们立意高远,精耕细作,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建构了自己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策略,推动了自己的实践,拥有了自己提升教学质量的“活的方法”,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他们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们“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他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浦教育变革图景:校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办学,教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学,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此乃不忘初心,方得精髓!
上一篇:不要接受别人给予的痛苦
下一篇:不同类型的家长需要不同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