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标准答案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主题 政协 世博会 记者会 民意 蚂蚁庄园 成语 故事 | 时间:2023-11-12 17:58 | 人浏览

【答案】莫言和屠呦呦身上的中国特色

莫言和屠呦呦身上的中国特色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算是意料之中,也算是意料之外。这大概就是诺奖的魅力,无论你对它有怎样的看法,但结果一出来,都会令人无法忽视,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很多范畴类,屠呦呦的获奖都是零的突破,好事。不过屠呦呦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刷屏的同时,巨大的争议也开始沸腾。不知道这是否属于一种中国特色?

屠呦呦这个人得这个奖,确实集中反映了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

比如中医西医之争。屠呦呦从中草药中提取治疗疟疾的药,所以很多中医支持者在屠获奖之后已经奔走欢呼,认为这是中医药的胜利。当然,诺奖方面负责人在回应记者提问时,已经澄清:可以说研究受到传统医学的启发,但奖不是颁给传统医学。

如果以调和的眼光看,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传统医学的“启发”作用值得肯定,更重要的是中医药可以有更现代、更与国际接轨的未来。不过在坚定的中医药拥趸来说,这是挖中医的墙角,是用西医的一套改变中医,所以矛盾难以调和。但说实话,这样人为极端化的矛盾,不谈也罢。

传统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但这个价值不是挂在心理的墙上当图腾,而是好好地研究挖掘。中国特色的东西,做好了,也将是世界的。从莫言到屠呦呦,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充分挖掘了中国的、传统的东西,完成了现代化的提炼和表达。这对中国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领域,都是很好的启发。

屠呦呦获诺奖还有戏剧化的一面,就是她的“三无”身份,此前没有在中国的科研领域内获得耀眼的身份和地位。一介“草民”在国际舞台赢得大奖,对国内的体制来说,岂不是最好的讽刺和批判?这个情节颇符合很多舞台剧的模型,所以为很多人所喜爱。借此嘲讽国内体制的大有人在。

不过更讽刺的还在于,屠呦呦并不是真的一介“草民”,不是纯民间的科学爱好者,以一己之力做出惊天成绩。她当年也是“举国体制”的螺丝钉,这个研究可以说都是组织安排的任务,所以长期以来,她能不能独占这张成果的荣誉和收益都是有巨大争议的。

如果用屠呦呦来反思当下的科研体制,最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如今的体制是不是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屠呦呦,或者说和当年比是进步了还是悲剧地退步了?

这是一个很严肃很专业的问题,图样图森破的我不敢回答。不过就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来说,可看出当年体制问题导向的特色。为了应对重大问题,不惜投入地去解决;今天的体制是问题导向,还是不堪的利益导向?遗憾的是很多局内人选择了后者。

如果屠呦呦的获奖,能对体制起到积极的触动,当然也是好事。但从莫言到屠呦呦,还有个最寻常往往也最容易被遗忘的解读视角:制度只要没操蛋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个人总还有努力的空间,把什么都推给体制,是一种无可救药的懒惰。

答案有错

上一篇:目标明确

下一篇:铭刻在心灵的图画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