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阐释:
1.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对学校教职工的劳动能力,特别是智力潜能进行测定,科学合理地开发、组织和使用,持续不断地增强学校成员的能力,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校整体效能的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2.帕雷托定律:帕雷托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事物80%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它揭示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级结构,反映了在任何特定群体中一小部分关键力量与大部分员工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在组织中实现人才资源的黄金搭配,努力挖掘组织和个人的潜能,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
3.校长专业化: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从校长个体角度看,指校长个体专业持续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校长专业化强调的是校长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4.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由学校负责培训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教师的组织,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根本特征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把培训与教育教学、教研实践整合起来,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的提高与发展。
5.因素法:就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时,不仅要考虑各地区间的财政能力的差异,而且要考虑各地区间的财政需求和成本差异,目的在于使不同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
6.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即国家财政拨款,也叫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具体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项目的经费。
7.教育成本:指培养每个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掉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合;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必须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费用。
8.教育投资效率: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等,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二、简答:
1.校长专业化与校长职业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校长职业化过程和校长专业化过程不是严格对立的,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化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体现着职业的成熟度。二者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不同阶段。
2.对新入职教师和新入职校长实行导师制有何益处?怎样实施?
导师制:新入职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新入职教师指师范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初任教职或其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教师。骤变与适应是在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角色的转换、环境的改变、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需要管理者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适应新角色。导师制是帮助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快速成长的有效策略。这一制度既可以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专业提升。建立一支良好的导师队伍是导师制的关键,要明确导师的职责、标准和对新教师的指导活动,指导方式要不具一格,注重新教师教学特色的培养。入职过程是校长成长的关键阶段。新任校长导师制指初任校长在导师校长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参与学校行政和管理活动,遭遇挫折、发现问题进而澄清价值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反思、批判与对话,了解校长工作的内涵、校长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具体从事的工作的制度。校长入职活动包括信息适应活动和人事适应活动,导师制有利于新任校长顺利渡过适应期和为学校选择最佳的校长,同时也有助于导师校长的专业提升。选择优秀的导师校长是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明确导师校长的任职条件,在指导方式上要多样化。
3.教师团队和教师群体有何不同?如何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教师职业成长需要在群体中孕育。教师团队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自愿通过不同方式组成团队。校本培训下的教师团队成长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示范教学、研习、协作上课和协作教研。教师群体则是由于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教师人群,是个体有机的组合。
4.怎样评价教育经费的公平性?如何理解教育经费的生产性和充分性?
教育经费的公平性问题就是指教育经费的分配以“机会均等”为准则,保证每个参与教育经费分配的个体有均等的机会占有教育经费,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方式应能保证各学校或各受教育者在相同的条件下拥有获得等量资源的机会。 教育经费中公平性问题,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则有以下几项:一是分配均等的原则;二是财政中立的原则;三是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四是成本补偿原则; 五是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教育经费的生产性,是指用很少的或完全不用额外的财政资源改进学生成就,或者用较低的花费使学业成绩保持良好。教育经费的充分性,是指教育财政要为所在地区的所有公立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使得每一个普通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成绩标准和学业水平;同时,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需要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达到规定的特殊学生的学业标准。对于教育经费的充分性问题,有两种取向应该值得注意:一是成本取向的,即通过核算某种类型教育的成本来得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充分性标准;另一种取向是效果取向的,教育经费的充分性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单纯强调成本是对教育运行的静态考察,或者说是以忽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在对教育成本仍无法进行精确核算的前提下,对于教育经费充分性的考虑,还应关注教育效果,即教育经费在量上的质的要求。
5.怎样理解公共教育财政的主渠道作用?要点: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应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因此,政府在整个教育投资和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平”维护者的作用,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以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高度集中性,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主体作用。
6.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哪些?教育经费分配有哪些基本原则?
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一是谁受益,谁负担;二是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准公共产品”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就是说教育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1)均等原则。(2)效益原则。(3)弹性原则。(4)优先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要点:参看教师成长规律,联系个人成长实际。(略)
2.要点:1)教育经费多元筹措理论2)联系实例分析利弊。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