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一答案
1.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以微观经济学为主,代表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代表作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建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2.(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
(2)基本问题时资源的稀缺性,一言以蔽之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的配置。在学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这个开篇就会将资源的稀缺性,没有这个就没有经济学。
(3)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比较重要的就三个:汇率/物价/贸易!
3.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社会侵犯;
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侵害与压迫,即建立严正司法机关;
建设维持公共事业与公共设施。
4.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5.1.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2.必需品与奢侈品
3.市场的定义
4.时间的长短
6.我国目前有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涉外经济(包括外商投资、中外合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等经济类型,相应我国企业立法的模式也是按经济类型来安排,从而形成了按经济类型来确定企业法定种类的特殊情况
论述题
1.企业的产生是源于生产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把企业视为商品的供给者。为什么生产者不单独生产而要达成企业合作生产呢?这是由于分工协作带来了高于分散、独立生产的效率。可见企业的本质就是依靠分工协作效率的生产组织。也许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企业与市场可以“替代”,但这决不能抹杀掉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即企业可以直接生产出商品,而市场则不能。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企业的规模和内部组织。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企业自身具有一种市场机制下衍生出的功能——内化功能。一般情况下,外部性往往表现为成本而并非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简单市场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正如科斯所讲“利用价格机制有成本”(发达市场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内化来使市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确定下来,而企业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又存在于市场之中,所以也就必然有这种内化功能。企业到底内化了什么呢?主要是生产要素,同时还包括信息。生产要素分为资金、资源、土地、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技术的拥有者和企业家才能的拥有者)。这个内化过程首先要有一个发起者,该发起者可以是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拥有者,也可以是具有良好的信誉(以此融资)。信息流下引导的物流,都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当然,企业的内化也存在着反馈,那就是商品的出售能否被市场接受和伴随的信息产生。企业为什么要内化市场呢?换言之,内化的优越性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我们前面提到了市场不确定性的内化,但这只是可能性和可执行性,并非必要性。其真正的必要性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也就是表面含义,是我们多次提出分工效率和规模效益。而另一层含义,也是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内部组织显现出的效率。它具体的表现为生产要素供给的确定性,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风险与市场费用,严密的质量控制,生产和分配的及时调整,良好的存货清单控制,额外的利润增量或对最佳产品更低价格的控制等。企业的内化功能有配置资源的作用。企业的内化功能除了配置资源外,同时它还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是受到市场的竞争机制作用。制度创新则有以下几条原因:第一,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剩余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对称是企业组织创新的前提;第二,生产组织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可能性;第三,市场规模的扩大与深度的开拓要求企业效率与之相适应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第四,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相对的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第五,社会技术的飞跃发展为企业内化技术创新的成果提供了外在条件;第六,以市场或国家为主导的制度安排为降低企业市场交易费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案例分析题
1.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
广义供需关系
广义供需论
基本观点:供需差动
(需求与供给产生差距,便有动力或动机寻求供给满足需求,这样的动力与供需差值有关)
实验例子:牛顿惯性定律实验
推动装有不同量的内容物的容器,加速度不同
人的需求:判断对错的根据(高不高兴,要不要)
人的供给:人际关系的利用和被利用(送礼让对方产生亏欠感)
逻辑需求:判断逻辑供给对应与否的逻辑根据
逻辑供给:等等
供需开拓思维
看清偏见的原因
固定需求寻求对应供给。要考虑问题全面,必须得打破思维定势,明白是非仅仅是由供给的对应程度决定,而不是绝对的。
2. 耐克公司获得成功的因素
毫无疑问,耐克公司在本世纪70年代面临极为有利的初始需求。耐克公司利用了这种有利条件。其实,大多数跑鞋制造商在这些年间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耐克公司的成功远非仅仅由于简单地依赖有利的初始需求。耐克公司击败了所有对手,
通过充分发挥潜力,耐克公司生产出比阿迪达斯公司种类更多的产品,开创了鞋型千姿百态的先河。生产范围太宽也许会出现许多麻烦,也可能由于生产范围过大而损害生产效率,从而使成本大大增加。 虽然耐克公司也许违背了某些产品组合观念,然而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违背和以什么为代价的。通过提供风格各异、价格不同和多种用途的产品,耐克公司吸引了各种各样的跑步者,使他们感到耐克公司是提供品种最全的跑鞋制造商。数百万各式各样、各种能力的跑步者都有这种观念,这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里,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形象。而且,在急速膨胀的市场上,耐克公司发现它能以其种类繁多的产品开拓最宽广的高层。它可以把鞋卖给变通零售商,例如,百货商店和鞋店,也可以继续与特种跑鞋店做生意。甚至由于公司能供应各种型号和样式的鞋--不同类型的零售店可得到同样式的鞋,这便各得其所,其乐融融,因此,该公司是惟一能适当关照销售某些耐克鞋的廉价商店的公司。
型号繁多、每种产品生产最小,一般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但对耐克公司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个大问题。生产鞋的大部分任务承包出去了--约85%承包给国外的工厂,大多数是远东地区的工厂。由于许多外国工厂按照合同生产部分产品,因而,各种产品生产量小对耐克公司来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经济障碍。
在经营策略上,耐克公司没有多少标新立异,在很多方面它还是沿袭了阿迪达斯公司几十年前树立起来的制鞋业公认的成功市场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是:集中力量试验和开发更好的跑鞋;为吸引鞋市上各方面的消费者而扩大生产线;发明出印在全部产品上的、可被立刻辨认出来的明显标志;利用著名运动员和重大体育比赛展示产品的使用情况。甚至把大部分生产任务承包给成本低的国外加工厂,也不单是耐克公司一家这样做的。但耐克公司运用这些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营技巧可谓得心应手,比它的任何对手,甚至阿迪达斯公司运用得更好和更有攻势。
耐克公司获得成功,主要不是由于它对销售工作进行了革新研究,或由于它发现了任何人都没看到的销售机会,抑或比那些运气不佳的对手在推销和广告宣传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耐克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卓有成效的仿效。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市场优势和在市场上占居第一位是多么脆弱。任何公司,不论在市场是否占据领先地位,都不能依赖它的名声而无视发展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和强大对手的攻势。阿迪达斯公司曾在制鞋业居于领先地位,正像国际商用公司在计算机行业中的地位一样。但阿迪达斯公司放松了警惕,从而在关键时刻攻势变弱了。
案例分析题
3.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指的是某种商品由于数量稀少而价格暴涨。这种数量稀少常常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是本身的稀缺性;另外一种就是由于需求的突然间上升导致的短时间内供不应求。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商品的价格过高的表象。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也会出现起伏不定的变化,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进入市场交易的正常商品,它的"贵"有一定的"度",也就是说价格围绕着价值曲线波动。
"物以稀为贵"这一现象最容易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结果。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扬时,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升高,利益增大,生产经营者必然增多,"稀"的状况就会改变,因而价格就会下降。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第二,二者体现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二者在商品中的地位不同。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第四,二者在商品中的作用不同。不同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换;而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比例。
5.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即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来实现的.
三.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决定的基础。
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对于大多数正常商品而言,一般情况下,是属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
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使用价值和供求关系:使用价值方面,例如,同类产品中质量较好的可以有较高的价格,又例如,对于奢侈品,其价格往往取决于其给人们在荣誉感、自我满足感等心理方面带来的效用,而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的物质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如果将使用价值的内涵扩大而涵盖心理方面的价值,那么使用价值决定价格仍然是说得通的。至于供求关系方面,同一种商品淡旺季的价格差异是一个例子。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如存在垄断时,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会出现分离的,因为定价权被独占的缘故。如存在管制时,价格可能低于价值,但这样做的成本是很高的。
按照边际效用学派的解释,价格的差异与边际效用的差别有关。例如,水对于人类的生存很有价值,但消费量大、供给量也大,边际效用较低,因此价格不高(这个解释其实有问题的,似乎更应该是水的现有开采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价格还取决于资源稀缺性,即供求关系的实质,例如,在水稀缺的条件下,如沙漠中,水的使用价值上升,可能就有很高的价格;
价格、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概念和彼此关系,一直存有争论。详细说,最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6.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即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从接受者的角度,这里的“费”应该理解出付出;而从付出者的角度,这里的“费”应理解为效用。
也许你;可以不要钱获得一顿午餐,但是你一定会付出其它的成本,比如社会的歧视。而对方虽然付出了一顿午餐,但是也得到了其它方面的效用,比如人们的景仰、赞扬。所以,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举个现实点的例子,现在很多企业热衷于搞慈善,是为了提高企业形象,为了商业目的,有的富人搞慈善,是因为觉得有钱了还应该让别人高看一眼,有很多迷信人士搞慈善,是希望能够下辈子积德。
二、经济学原理的最基本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个体,具体的解释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至少是不能亏本,如果亏本就还不如不做。
制作午餐需要设备的折旧,材料费用等成本的,还要付出劳动的。所以午餐至少是所有成本费加上加工费。
如果是免费就没人会做,不做当然就没有午餐了。
所以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