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 时间:2024-09-16 13:59

发布时间:2024-09-16 13:59

| 人浏览

【答案】电大《邓小平理论》教学重点: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掌握几个问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确立过程

  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的统一

  三、“三步走”与“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确立过程

  1.“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与确立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明确起来的,对这个目标主要内容的表述经历了一个过程:

  1953年提出“现代化”的问题;

  1954年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四个现代化的排序又作了变动,将“农业现代化”排在“工业现代化”的前面,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和1975年重申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出现过曲折,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没有动摇过。从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至四届一次会议这20多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逐渐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并且为此作了努力。

  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逐渐膨胀起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干扰,使我们不可能集中精力开展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得这个目标变得十分模糊和渺茫。

  2.“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

  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性决策。“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

  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的统一

  1. 新时期的总任务

  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三大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去掉了两个“高度”的提法,改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写进了这次大会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渐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强调。十六届六中全会还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具体筹划。

  2. 战略目标解读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和谐”是指社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坚定不移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来概括,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说得展开一点,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三步走”与“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 两步走

  在1964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计。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1月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个设想。但这个设想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没有得到落实。

  2. 三步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小康水平”的设想.后来,他仔细估算人口增长的可能,把小康水平解释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

  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3. 新三步走

  通过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已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997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

  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具体落实邓小平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一种部署。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十七大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到那时,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改变,我们的综合国力将大为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对人类的贡献也将会更多、更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在世人面前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5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1月,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指出: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007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科技是关键,优秀人才是核心,发展教育是基础。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路子,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新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第二,它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第三,它是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第四,它是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贸组织等国际条件的工业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大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沿革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

  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大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在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中东西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十七大报告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反映了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答案有错

上一篇:电大《邓小平理论》教学重点: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