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学会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审视、比较和分析中国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实践探索,深刻认识校本管理体制改革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中国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实行校长职级制的价值追求。
学习重点: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责任;
2.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
3.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4.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
5.校长职级制。
学习难点:
1.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
2.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
学习要点提示:
1.教育管理体制含义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纪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从政治学的视域审视,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分权化特点。它针对的是由威尔逊和韦伯所确定的官僚科层制。分权主要有分权、授权和放权三种形式。在教育分权化运动中,有两个理论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是政府治理理论,二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分权的同时,还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制衡的两种:一是道德的约束,二是权力的约束。(2)从经济学的视域审视,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市场化特点。教育领域之所以开始相信市场,可能与政府职能的过渡膨胀和面对复杂问题日益无能有关。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一般采取了放松政府管制、对学校赋权、实行开放的入学政策等策略。教育市场化改革有三个理论基础,即新自由主义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时,政府不能放弃应该承担的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责任。(3)从社会学的视域审视,教育管理体制具有自治化特点。因为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活动,教师和校长都是专业人员;另外在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情况下,第三部门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教育管理自治化的理论依据有专业自治理论、第三部门理论和市民社会理论。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政府遵循的是“公平原则”,市场遵循的是“效率原则”,第三部门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三者是相互补充的。
3.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责任
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相反,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提供,义务教育就属于此类教育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由政府提供公共教育产品,并不意味着生产公共产品的责任全部由政府或公营部门来承担,政府完全可以借助市场或社会组织的优势与能力来生产这些产品,但在此过程中,为了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政府必须与教育生产组织订立收费标准、服务数量与质量的契约,以控制违法或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对于没有外包给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还可以通过内部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来提高服务的品质与效率,控制行政成本。
4.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改革及其类型
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是针对过去政府单一办学格局提出的,指的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的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公办教育内部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政府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核心问题是改变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得太多、统得过死的状况,赋予学校以必要的办学自主权;二是改革企业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核心问题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实现校企分离,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实现学校由企业办向政府办和社会办的过渡。
介于公办与民办之间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这种体制也被称作“国有民办”体制,其一般在学校的所有权上归政府,借用公办学校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但在具体操作上采用民办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有四种模式:公立学校“转制”模式、名校“创办”民校模式、社会“承包”公校模式、“大学城”制模式。
民办教育内部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办学类型,其中既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既有收费的,也有不收费的。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教育集团制办学模式、学校租赁制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制办学模式和第三部门制办学模式这五种类型在中国民办教育体制改革中具有创新性的典型意义。
5.校本管理体制改革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校本管理理论相信:只要把办学权力下放给学校,就会使教育资源得到更为经济、合理的运用,就会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就会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的校本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以“校内权力重新分配”为核心的改革、以“学校学业成绩承诺+政府特许”为核心的改革,以及以“学区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改革三大阶段,从中突显出来的校本管理运行机制是政府把相关权力下放到学校,转变自身职能;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承担更多责任;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促进民主决策。
6.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及建构
现代学校制度是规范与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乃至市场之间的关系,调节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内部人、财、物、事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制度体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既受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又有教育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背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重建。
7.校长职级制改革
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所谓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职务等级是在校长职务分析基础上,根据校长职务所应具备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等要求所设置的一个职务等级系列,每一职级都有严格的任职条件和考评标准,它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了依据。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在实践中,(1)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施办法:a.在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脱钩后,重新规定一套校长职级系列。b.制定校长职级工资系列,使校长的工资与其级等相对应。C.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d.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指标体系。E.规定考评聘任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
上一篇:现代教育管理专题——第六章 教育经费管理的课题与中国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