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管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运转,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我国采取的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体系。但是还在于起步阶段,已经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制订地区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课程管理的模式,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一、课程管理模式
从宏观角度课程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类,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及混合型。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计谋和教学大纲,确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强调课程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强调所有地区、所有学校都设置相同的学科,运用相同的评价标准,甚至有的国家要求使用相同的教材,使用相同的课程表。
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是与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相对的一种管理模式。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种管理模式各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总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在积极改革,进行权利下放,实现权利分享,扩大地方与学校的管理权限以求优化发展;而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则在加大中央对全国教育控制的力度,确定法规,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标准等,加强中央对教育的统一控制管理;实行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力求寻找集中与分权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保证在管理上创造最佳的教育、课程运行环境。从总体上,各个国家的改革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走向融合、平衡的趋势,而且体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同特点与性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结合我国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及教育实际可分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即课程编制、组织、实施不再仅由课程专家或教育行政人员一手控制,而要求有多方的参与,要吸收教师、学生、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要体现对教师、学生的真正关怀。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开发活动在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内教师等人员的参与,对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是对课程资源与权利的重新分配。而且这种资源的重新分配是学校自己选择与参与的。
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是校内自主的行为,但要求其参与者应包括教育行政工作者、课程专家、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社会等主体,以此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大体可分为开发参与者与环境因素两大类,开发参与者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生及家长等,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环境和政治制度、领导、文化等软环境。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要结合实例进行理解,书中介绍的两个案例是比较典型的。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