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人类社会 进化过程 | 时间:2024-09-13 11:51

发布时间:2024-09-13 11:51

| 人浏览

【答案】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平时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1978年“伤痕文学”形成文学潮流,一般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2. 新时期文坛的第一场有关“朦胧诗”的文学论争及“寻根文学”,都与知青作家有关。

3.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文革专制统治期间,依然写下了对人生和生命的个人感悟。

4. 标志新时期文学复苏的第一波文学主潮是“伤痕文学”。

5. 1985年“寻根”文学诞生,其主要作家均为知青出身。

6. 莫言的《红高粱》、张炜的《古船》发表,是“新历史小说”诞生的一个标志。

7. 如果说80年代文坛最醒目的一个词是“先锋”的话,那么90年代就是“另类”。

8. 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总的大背景是“文革”。

9.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重放的鲜花》作品集,收入50年代17位作家的旧作。

10. 高行健创作的话剧《绝对信号》、《车站》,是较早的文学启蒙尝试。

11. 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持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在北京创刊。

12. “朦胧诗”论争最著名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3. 纯诗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利提出的概念。

14. 画家陈丹青的散文《邱岳峰》,对“颓废”之美作了重新界定。

15. 《纸手铐: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和它的43个变奏》是一篇打破常规的散文,其作者是欧阳江河。

16. “汪记小说”指的是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抒情风格的风土小说。

17. 高晓声描写“小人物”命运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等作品,被誉为“农民组曲”。

18. 200万字巨型长篇《故乡面和花朵》的作者是刘震云。

19. 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新时期话剧是《陈毅市长》。

20. 1990年代出现了一批情节组装、故事拼贴的戏剧,如林兆华导演的《中国孤儿》。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以下属于“九叶诗派”的诗人是( A )

A杜运燮 B绿原 C艾青 D流沙河

2. 《随想录》的作者是( B )

A邵燕祥 B巴金 C杨绛 D沙汀

3. 1988年被授于“《今天》文学奖”的诗人是( D )

A舒婷 B北岛 C顾城 D多多

4. 诗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出自诗歌( B )

A《生命幻想曲》 B《回答》 C《小巷》 D《纪念碑》

5. 以“四·五天安门事件”为题材的话剧是( C )

A《屋外有热流》 B《曙光》 C《于无声处》 D《血,总是热的》

6. 融古今戏剧东西方戏剧为一体,代表高行健“完全的戏剧”理想的话剧是( D )

A《车站》 B《绝对信号》 C《犀牛》 D《野人》

7. “一切有所作为都是那么卑鄙/一切无所作为都是那么优雅”出自诗歌( D )

A《履历》 B《第三代诗人》 C《一切》 D《我和我》

8. 反思小说《杂色》的作者是( B )

A张贤亮 B王蒙 C史铁生 D冯骥才

9. 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心理描写,以韦弥为主人公的反思小说是( A )

A《我是谁》 B《杂色》 C《啊!》 D《绿化树》

10.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的作者是( A )

A梁晓声 B张承志 C韩少功 D陈 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

“新时期文学”初期阶段(1976-1984)主要特征:“启蒙的文学”传统得到恢复,重铸了作家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文学以强烈的干预现实的姿态宣告了自身的复苏。(2分)“新时期文学”后期阶段(1985-1989)主要特征:“文学的启蒙”传统得到恢复并拓展,作家的文体意识开始觉醒,形式与技巧更引起作家们的关注,文学由“写什么”向“怎么写”过渡。(2分)“后新时期文学”阶段(1990-2000)主要特征:边缘化和多元并存。(1分)

2. 韩东诗歌《你见过大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在以往的诗歌中,“大海”几乎有了固定的内涵,往往与崇高或英雄密切相关。韩东则要挣脱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还原“大海”意象的本意;(3分)第二,完全的口语化。诗中没有对大海的歌咏性抒情,只有客观描写,以避免抒情倾向。(1分)第三,为了弥补口语韵味上的不足,诗人用了“反复”手法,具有“冷抒情”效果。(1分)

3. 反思小说大多为中篇,请简要说明原因。

倾诉伤痕大多凭一时的激情爆发,较为感性,而反思历史则需要更深厚的生活阅历和相对理性的思索。(2分)伤痕小说通常截取人生片断来倾诉伤痛,而反思小说则将片断拉长至几十年,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新中国甚至更长历史时段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2分)小说表现生活的时间跨度拉长了,篇幅也不得不拉长,适当长度的篇幅才能容纳厚重的“历史”。(1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知青题材反思小说基本上有两个反思角度,请举例分析其各自特点。

其一,表现出对知青生涯的留恋。(7分)与“右派”反思小说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等早期小说对民间社会价值的发现就如出一辙。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知青岁月的留恋,对知青本身的苦难,他们常常避重就轻,一笔带过,但于留恋中透露出来的无奈苦涩,则对知青运动不无反讽之意,只是反讽表现得较为隐秘。其二,表现对知青生涯的否定。(6分)这些作品着力于表现下乡知青的真实心理与苦难处境,从而对知青运动作出否定。如叶辛的《蹉跎岁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知青下乡是浪费生命、蹉跎岁月的举动。阿城的《棋王》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几乎没有知青苦难生活的描写,只有生存意义上的饥饿描写。把具体的知青苦难,上升到生存苦难来写。

2. 概述20世纪末叶话剧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成就。

第一,戏剧结构多姿多采。“冰糖葫芦式”结构、“马戏晚会式”结构、平行结构、双重时空结构、散点透视结构、开放型网络结构、意识流式结构等等,不一而足。(2分)第二,在人物刻划方面,既注重普通人形象的塑造,又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摒弃了“造神”,而倾力于“写人”——更多是各种各样的普通人,且塑造手法多样化。(2分)第三,突破舞台界限,强化观演交流。冲破“镜框式舞台”界限,启发观众的参与和思考,运用“间离效果”,破除“舞台幻觉”。如改台上演出为平地演出,将观众与演员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拉近了空间的距离;或者采用中心舞台形式演出,观众围坐在舞台四周;或采取小剧场演出的形式,使观众和演员更加贴近,甚至直接参与。(3分)第四,打破传统分幕、分场整一概念,扩大舞台时空领域。增加剧作的场次,使演出的时间、地点变换加快,幅度加大。分割舞台、增加演区,扩大舞台空间,甚至几个演区同时表演,使时空更为经济。(3分)第五,加强戏剧的综合意识,丰富话剧的表现手段。音乐、舞蹈、绘画、电影、曲艺、滑稽、说唱乃至杂技、傀儡、影子、魔术等均被作为话剧的有机表现手段,使之真正成为一种综合艺术。(3分)

五、作品赏析(25分)

以王安忆《叔叔的故事》为例,分析小说叙述法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第一,小说人物类型化,不确定的人物形象。“叔叔”代表的是一代人,“我”同样代表着一代人。(举例分析略,8分)第二,复数叙述和分析性的虚构。模糊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举例分析略,12分)


答案有错

上一篇:电大《言语交际》平时作业二及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