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5.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6.功能固着性指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7.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8.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9.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0.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1.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2.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3.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1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15.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16.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22.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
1.注意就是意识。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活动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是心理内容或体验.
2.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3.知觉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4.注意动摇是一种不好的品质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随着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对象的不同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就不动。
5.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近首效应的影响。
6.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教育和经验影响。
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晶体智力受更多地受教育和经验影响。
7.接受学习就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意义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意义的。两者也并不对立。
8.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语音代码的形式储存,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
9.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储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
10.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1.外在的强化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
过多的外在强化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12.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13.场依存型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场独立型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场依存型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有优势,善于体贴别人和与人相处,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14.性格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神经活动类型有关更多受遗传影响,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涉及价值判断有好坏之分。
15.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对
16.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是一种正性力量。
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17.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其行为效率必定提高。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其行为效率未必提高。取决于任务难度和个人动机
水平。
18.他人在场是否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决定于任务的性质。对
19.从众行为是在心理上真正的接受。
个体迫于集体的压力可表现出表面顺从,也是从众。
20.从众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的。
从众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为了顺从集体的压力,没有自己独立人格时不利于个体健康的发展。
三、简答
1.简述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特点;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功能。
2.简述格式塔原则主要内容。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心向。
4.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5.简述群体的功能。
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6.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7.简述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8.简述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9.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10.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的内容。
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11.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12.简述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1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4.简述群体的功能。
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四、论述题
1.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谈谈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结果可知,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根据这一规律,应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1、注意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2、注意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3、掌握复习的方法,采用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应尽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地进行记忆。另外复习策略还应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1)言语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
由此告诉我们智力的概念是全面的,单靠纸笔形式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的智力,预测他们的未来成就,是片面的。这样实际上只强调了言语和逻辑数学智力,忽略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力,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他们在学校成绩优秀,在社会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为教育理论带来了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3.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什么是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一旦群体思维产生了,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就会过高估计群体的权力和道德权威,使对立意见定型化,使错误意见合理化,并产生一个虚假的意见来压制不同的意见,导致群体做出错误决策。
防止群体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措施:
首先,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其次,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第三,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最后,在达到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5.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才能增进心理健康?
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 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患。具体做法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6.如何正确应对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
(二)改变不合理观念如绝对化、无限夸大后果、以偏概全等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只有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挫折带来的后果,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积极主动的适应,勇敢顽强的拼搏,反复不懈的磨练,会使心理更趋成熟,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的能力,促进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为了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每个人都应主动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重点应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品质。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