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 时间:2024-09-16 19:20

发布时间:2024-09-16 19:20

| 人浏览

【答案】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1)社会性

  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影响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区别于一般的个人烦恼,并且,社会问题的控制和解决必须依靠社会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

  (2)危害性

  社会问题会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产生有害的影响,具有危害性。

  (3)主体性

  社会问题必须是社会大多数人或者一部分有影响力的人物意识到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社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存在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社会问题。

  第二,地域差异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社会问题。有些社会问题是全球生的,有些社会问题则是地区性的。

  第三,时代性。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定的社会问题只会发生在特定的时代,不同时代及同一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问题。

  第四,多因性。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会是由单个原因造成的,而是由自然、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第五,关联性。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会造成其他相关社会问题的产生。

3.社会问题的危害

  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解决社会问题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减缓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

  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因而威胁着生活成员的正常生活,甚至给生活成员带来痛苦。

  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产生必然会消耗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就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并耗费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因此社会总是会阻碍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进步。

4.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第一,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乡村社会问题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社会问题的地域性表现更加突出。

  第二,乡村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祖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意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无不影响着后代,而这些历史沉淀中的消极因素是乡村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因。

5.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成因

  第一,乡村落后的生产力。

  第二,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家族宗法观念、狭隘保守的小农思想仍然深深扎根在农民的头脑中,产生了许多乡村社会问题。

  第三,乡村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乡村地区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落后,进而使农村居民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贫乏,产生了相应的农村社会问题。

  第四,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是国家政策失误。二是乡村行政机关控制力减弱。三是乡村行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失误。

6.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革和完善乡村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只有不断改革、健全和完善各种体制,使之适应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克服已有的乡村社会问题,减少新的乡村社会问题的产生。

  第三,积极发展乡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乡村健康向上的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这些措施都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预防和解决乡村社会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法制教育,改善乡村社会环境。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法制教育,改善乡村社会治安环境。

  第五,减少行政决策失误,提高乡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减少政府的决策失误;提高乡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纠正乡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错误的行政行为可以起到保护农民合法利益,预防和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作用。

  第六,抓住乡村主要社会问题,实施综合治理。根据当地、当时各种乡村社会问题的性质、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当地主要社会问题,花费主要力量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才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发展乡村社区,积极解决乡村社会问题。乡村社会问题与乡村社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就是在发展乡村社区,而要解决乡村社会问题也必须采用发展乡村社区的思路。

  第八,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社区是一系统,发展乡村社区必须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协调、综合发展。解决乡村的社会问题也必须考虑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将乡村社会问题放在整个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中综合考虑,采用合理方式综合治理。

  第九,积极预防乡村社会问题的发生。通过社会科学的超前研究,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恶化,防患于未然,将乡村社会问题对乡村社区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点。

7.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成因:

  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8.乡村教育问题

  现状:

  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9.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贫困问题的成因:

  环境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

  人口负担过重。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

  人口素质过差。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乡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政策失误的影响。

  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

  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

  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

10.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1.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

  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

  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

  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 :

  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

  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答案有错

上一篇:农业推广教学辅导: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