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 时间:2024-09-16 19:23

发布时间:2024-09-16 19:23

| 人浏览

【答案】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涵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内容包括:

  第一,社会保障是补偿性的,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第二,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

  第三,这种补偿性的福利活动是国家通过立法并由政府和社会来实施的。

  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基本生活、特别是基本的物质生活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经济上的援助或帮助。由于这些社会成员在获得好处时并不需要付出劳动,因此,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保障和收入保障,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第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基本特征:

  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一般由国家通过立法而实施,由政府出面组织,强制劳动者及其雇主定期缴纳保费。

  责任与权利的对等。社会保险采用基金筹集制,参加保险的人员及其雇主(工作单位)必须按期缴纳保费,将来才能获得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保险金,当初缴纳保费多,遇有风险时由保险基金获得的保险金也多。

  社会性或互济性。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操办的非盈利的保险制度,它不但可以通过政府制定的政策使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而且可以在保险投保人权益的前提下对保险基金进行必要调剂,实现投保人之间的互助互济,进而增强保险水平。

  预防性。它表现为参保人及其雇主先缴费,后获得保险基金支持。即先尽义务,后享权利。

  社会保险所包括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养老保险、伤残保险、遗嘱保险、疾病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第二,社会救助

  也叫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是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另外,社会救助是政府和社会依法实施的援助制度。

  所谓依法有两层涵义:

  其一,现代国家对社会救助一般都有法律规定,因而公民在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就有获得经济援助的权利。

  其二,这种救助应遵循法定程序进行。

  社会救助对象的选择标准是只问是否贫困,而不问致贫原因,从而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而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援助一方面可以保障受助者经济生活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受助者产生依赖心理,激励他们靠辛勤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社会救助包括失业救助、孤寡病残救助、贫困户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等。

  第三,社会福利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福利国家”,所有改善社会成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措施都被纳入社会福利的范围,而且社会成员的受惠范围是广泛的。狭义的社会福利专指为社会弱者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这些社会弱者包括儿童、老人、残疾人。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是指向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者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和保障。向社会弱者提供福利反映了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原则。

  社会福利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广义的社会福利包括国家提供的福利和工作单位提供的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则包括儿童、老人、残疾人福利,它们是政府依据政策向福利对象提供的福利服务。

3.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

  其一,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日起,各国政府就赋予其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在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社会的“稳定器”。由此看来,维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

  其二,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必要的社会保障则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保障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那些在业者有某种安全感,这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之日起就包含了对公民生活,特别是社会弱者基本生活的关注。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理念出发,向因各种原因使其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使他们走上正常生活之路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

  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和表现。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既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能保障社会弱者的正常生活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我国传统乡村的家庭保障方式

  农民一般采取三种保障方法。

  家庭和家族的支持;

  亲友互助;

  忍耐。其中尤以家庭和家族保障最为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家庭生活基本上靠家庭成员参加集体劳动所得到的收来维持,家庭成为自我保障的单位。

5.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第一,养老

  养老即对老年人的赡养,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养老一词所说的老年人是指由于生理衰老及社会、文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不能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需由他人供养的人。

  乡村老年人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经济困难、患病和日常生活照料。

  第二,医疗保障

  我国乡村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乡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表现为:

  其一,乡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

  其二,某些乡村居民的疾病得不到有效医治。

  其三,贫困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

  乡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低是同经济落后和缺乏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密切联系的。农村的社会进步切实需要提高乡村居民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水平。

  第三,社会救助

  其一,自然灾害对乡村居民生活的影响

  我国是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不但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而且人为原因也加剧着自然灾害,酿成社会问题。

  对于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这个相对脆弱的群体来说,关照他们的基本生活,在遇到自然灾害及其他困难时对他们进行社会救助是十分必要的。而自然灾害的愈益频繁使人们不能不把社会救助置于重要的地位。

  其二,贫困

  也叫贫穷,是指人们缺少满足其基本生活的手段时的状况。贫困可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人们在相互比较时某一方在经济和物质生活方面低于对方的状况。绝对贫困是指人们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恶劣,并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状况。

  贫困线作为衡量是否属于贫困的标准。贫困线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及物价等因素有关。一般地把某一人口中中等家庭收入的一半作为贫困线,家庭收入低于此贫困线者即被划归为贫困。

  由于这些农户的基本条件差,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因残疾、疾病而负担极重,因此难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这样,政府和社会对他们施以援手,进行社会救助是十分必要的。

  其三,五保

  在我国乡村,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批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未成年的孤儿、残疾人和老年人,这些人被称为“五保”对象。

  所谓“五保”即指主要由社区向生活无依靠的孤寡病残者提供五项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来说,“五保”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对于孤儿则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教。

  “五保”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对无依靠的孤寡病残者进行保障的制度,它依靠劳动集体、社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对这些人给予基本的、同时也是重要的援助,有效地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是我国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创造。

6.原合作医疗制度解体的原因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劳动集体解体,乡村领导人忽视或不再关心公益事业。

  第二,集体经济的解体。

7.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重建

  是指合作医疗与医疗保险的结合,其特点是在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引进保险的某些原理和管理方法,以保障合作医疗之优点,祢补其不足。

  内容:

  第一,改变过去个人缴费少、集体压力重的状况,个人和集体按规定适度承担。

  第二,改变以往合作医疗基金常年固定在一个基数上的做法,通过调查,科学地测算出筹集基金数额和医疗补偿比例。

  第三,改变以往合作医疗受行政领导主观意愿影响的状况,按保险原理和政策规定规范医疗行为。

  第四,政府行政部门、医疗单位、保险公司参保者共同参与管理,互相制约和监督。

  健康保险制度是在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从单纯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的综合服务的制度。其立足于防止结合,转变了补偿机制,调节了服务需求,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8.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风险的加大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居民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经济风险。是指农民在经济收入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

  其二,社会风险。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它表现为社会支持力量的弱化和不确定性。

  由于农村社会变迁方向的不可逆转,农村居民必须认识这种变迁,适应和采取措施应付这种变迁可能带来的风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即是面对风险的理性选择。

  第二,农村社会进步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社会进步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这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从乡村社会进步与繁荣的角度考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必要的。

  第三,保障农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是收入的再分配,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类型及水平与政治有重要关系,但实施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基础却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10.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

  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标准。

  第三,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做法。

  第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用储备积累的做法,自助为主、互济为辅。

  第五,用一体化思想设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1.目前由政府倡导并力图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第一,政府出面组织并进行引导。由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目标,因此各级政府将予以更大关注。虽然该制度的建设不能单靠行政手段,但绝不放任自流,政府将通过宣传教育,动员农民积极参加。

  第二,该制度实行“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资金筹集模式,这既不同于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基本不缴费的合作医疗制度,也不同于完全的个人保险模式。政府、集体扶持和群众互助互济,由集体和个人分担医疗费用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三,加强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由于实行个人和集体共担费用的办法,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对制度运行的民主监督就是必需的。这不但可以避免医疗中的违规行为,而且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目的是使农民真正受益。

  第四,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发展合作医疗的基础不同,政府并未对全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作统一规定,而是强调在筹集方式、管理水平(层次)、基金筹集标准及补偿比例等方面因地制宜,建设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合作医疗制度。

  很明显,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它必将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获得广大农民的认同和参与,广大农村居民也因此受惠。这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答案有错

上一篇: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